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理財

Anthropic贏面比OpenAI更大?從3大指標看懂AI商模:為何「穩健好用」才是獲利王道?

數位時代

更新於 10月27日04:48 • 發布於 10月27日04:45

重點一:Anthropic企業客戶占約80%,預期2025年底年化營收可達90億美元。

重點二:門羅創投估計,Anthropic在程式開發領域市占約42%,高於OpenAI的21%。

重點三:Microsoft將Anthropic的Claude納入Copilot,顯示企業端強勁需求。

對於一般AI使用者來說,ChatGPT可以生成圖片、影片、貼文,甚至現在還有專屬的社群平台Sora,以及瀏覽器Atlas,幾乎涵蓋了大部分人的使用需求,堪稱是大眾市場的贏家。但是,在企業用戶這一端,贏家卻更可能是Anthropic旗下的Claude,為什麼?

據《華爾街日報》報導,答案可以總結為一句話:企業更偏好「穩健好用」,而不是「炫技好玩」。 因此,即使兩家AI巨頭做的事情類似,都在開發先進的AI模型、聊天機器人、圖像生成器,同時許多其他AI工具都以此為基礎發展,但他們創造營收的方式卻大不相同,這點可由以下三種指標觀察:

指標1:Anthropic 的錢幾乎都來自 B2B

先從OpenAI來看,其以大眾市場為主,透過與微軟整合,讓使用者以聊天機器人替代搜尋,據稱ChatGPT每週活躍用戶逾8億,帶動年化營收跑速(run rate)約130億美元。然而,其消費端變現仍主要仰賴每月20美元的「Plus」與每月200美元的「Pro」訂閱,免費層也設有限額與速度,廣告收入模式尚未清晰。

編按:在商業與財報語境中,run rate指以「最近一段時間的營收或訂閱收入表現」年化推算出的年度營收估算。常見做法是用當月、當季或最近幾週的收入水準,假設未來維持同樣速度,乘上12個月或4季,得到一個「年化跑速」。

同時,Anthropic 卻約有 80% 的營收來自企業客戶,並稱上月有 約 30 萬 家企業客戶(OpenAI 約 30% 營收來自企業),而企業付費更穩定、續約率高,對算力與合規也更能轉化為預算,這解釋了Anthropic為何「不紅於民間」,卻仍能跑出紮實成長。

指標2:Anthropic 用戶更少,卻跑出高單位價值

Anthropic 年化營收跑速約 70 億美元,目標 年底達 90 億;OpenAI 約 130 億,但其龐大消費用戶只貢獻部分收入。以「營收/用戶」來看,Anthropic的 每用戶營收效率更高,反映企業導向的商業模式可被衡量、可預估、可放大。

尤其在技術與市場採用面,Menlo Ventures(門羅創投,Anthropic投資人)7月調查估計,Anthropic在程式開發領域市占約42%,高於OpenAI的21%;整體企業AI使用市占亦以Anthropic約32%領先OpenAI的25%。

此外,Vals AI(AI模型評測平台)以涵蓋金融、法務與程式任務的企業基準測試,評比Anthropic最新Claude系列在商務導向能力名列前茅。這些數據反映企業端更重視可控、穩健與生產力導向的模型特性;而OpenAI近期在消費端的「自由奔放」形象(例如允許成人情境對談)與倡議較為寬鬆的監管立場,可能使部分企業客轉而偏好「穩健、無趣但更有用」的供應商。

指標3:微軟「跨陣營」採用,Claude進入Copilot是訊號燈

兩家公司皆獲雲端巨頭支持:OpenAI背靠微軟供算力與通路;Anthropic則獲Amazon(亞馬遜)與Google投資,亦取得基礎設施與客群導入。

但更具指標性的是,微軟在9月宣布將Anthropic的Claude納入Copilot套件,顯示即便與OpenAI關係緊密,仍須引入在企業場景表現突出的模型,以滿足多元客需。這傳遞兩層訊息:企業端受用的功能性與可靠性優先於「同盟忠誠」,也顯示供應多模型是大型平台的必要策略,以滿足多元企業場景。

結論:在商業模式上,Anthropic可能「更正確」

總結報導的主要論據:OpenAI 擁有 每週 8 億活躍用戶,但消費端的商業模式仍在探索;Anthropic不追求流量天花板,選擇把模型調到企業可驗證的任務上,反而讓 商業邏輯更清楚、成本結構更可控,可以說是一種「慢即是快」的策略。

因此生成式 AI 的下一回合,重點也許不在誰更「酷」,而在於誰能更可靠地替企業產生可衡量的價值。換言之,當企業導向的模型與生態逐步成形,問題變成:你的產品是否能被企業的 KPI 直接驗證?這通常也是決定付費與續約的分水嶺。

延伸閱讀:資料中毒攻擊是什麼?Anthropic研究揭:只要250份惡意文件,就能讓AI模型胡言亂語

Anthropic首份經濟指數出爐!AI紅利高度集中:台灣使用程度如何?企業最常用AI做什麼?

資料來源:華爾街日報

本文初稿為AI編撰,整理.編輯/ 李先泰

延伸閱讀

iPad Pro硬體升級!下一代將導入「VC均熱板」強化散熱,18吋折疊iPad可能告吹?
GPTs教學|GPTs是什麼?怎麼用?3步驟打造專屬AI助理
「加入《數位時代》LINE好友,科技新聞不漏接」

查看原始文章

更多理財相關文章

01

直播認割韭菜!泡泡瑪特員工:價格「確實過分」 股價蒸發近4成

三立新聞網
02

起底/日產靠台灣神秘買家續命 台灣隱形千億富豪曝光

鏡報
03

普發1萬上車0050!20年翻成14萬 讓台積電、鴻海幫你生財

三立新聞網
04

一萬元的金錢考試,你願意讓孩子交空白卷嗎?

moneybar
05

獨家/以為拿錯訃聞? 鎢鋼大王廖萬隆改姓張原因曝

三立新聞網
06

爸爸回來了!黃仁勳留台1天半行程曝 這原因沒空逛夜市:我想他了

三立新聞網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