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NL圖表】各行業5年薪資變化揭密:誰是最大贏家?
行政院主計總處日前公佈了2024全年受僱員工每人每月總薪資平均統計結果,整體受雇員工總薪資平均來到60,984元,相較前(2023)年增加了4.39個百分點;只計入本薪和按月獎金津貼的經常性薪資平均則為46,450元,整體上升2.77個百分點。
細看各行業近5年的經常性薪資平均,確實也都呈現上漲趨勢。
其中金融及保險業持續處於行業中的薪資高段班,2020年原先位處第二、2021年首度超越電力及燃氣供應業排名第一、去(2024)年薪資平均更是來到69,610元,在各行業中居冠;2020年位處第一的電力及燃氣供應業,則因近5年的薪資漲幅為各行業中最低(1.64%),退居第三。
除此之外,經常性薪資平均漲幅較高的行業有運輸及倉儲業(12.22%)、製造業(12.18%)、出版影音及資通訊業(10.69%)以及其他服務業(10.36%),都各達1成以上。
除了總薪資外,總工時也是值得關注的議題之一。根據主計總處定義,總工時是由一般「正常工時」以及「加班工時」的總計,去年每人每月總工時來到169.2小時,相較5年前(2020年)168.3小時增加了近1小時時間。
進一步比較發現,由於正常工時近5年下降了0.3小時、加班工時增加了1.2小時,因此總工時的上升主因源自於加班工時的提升。
AI熱潮與疫後內需興起,製造業、住宿餐飲業加班工時成長最多
細部檢視各行業的加班情形,2020年原先加班工時為13.5小時的製造業,到了2024年提升至16.3小時(增加2.8小時),不論是加班時數亦或是工時增加幅度皆為各行業中最高;住宿及餐飲業和製造業有著相似情況,近5年也有較大幅度(增加2.7小時)的加班工時成長。
主計總處國勢普查處薪資調查科科長劉佳鑫指出:「以製造業來說,要看的就是生產訂單。近年由於AI電子零組件相關的製造熱,以及電腦伺服器的需求大增,因此公司必須透過加班來維持營運;而一般企業通常比起額外聘請人力,大部分傾向於增加加班工時為主。」
針對住宿及餐飲業加班工時成長幅度較大的情況,劉佳鑫科長也表示:「疫情過後內需服務業的景氣復甦,加上有許多住宿餐飲業者都開始有展店與拓點的計劃,人力需求變多、來客量變多的狀況下,因此可能也需要透過增加工時來支撐營運。」
不過,有些許行業的加班工時反而呈現反向減少的情況,例如租賃、人力仲介、旅行等行業類別的支援服務業相較5年前(2020年)下降了0.9小時,成各行業中加班工時跌幅最多的行業。
住宿餐飲業不敵物價通膨,實質經常性薪資呈負成長
自COVID-19疫情爆發後,全體(不分行業)每人每月的實質經常性薪資開始明顯下滑。2020年時原本仍有1.63%的成長,但之後逐年下降,最低曾跌至-0.25%,直到2024年才明顯回升至0.58%。
加班時數有著大幅提升的製造業與住宿及餐飲業,同樣在扣除物價和通膨影響後,能夠實際運用的薪資又是如何?
以製造業為例,2023年實質經常性薪資為40,750元,到了2024年上漲至41,097元,增加0.85個百分點;而住宿及餐飲業則是呈現負成長,去年與前年相比減少了1.15個百分點,實質經常性薪資從32,206元降至31,836元。
劉佳鑫科長解釋到:「在不考慮物價、單純看薪資名目的情況下,其實兩個行業都呈現了正成長,但由於住宿餐飲業薪資成長幅度並沒有比物價成長速度來的高和快,因此才會有負成長的趨勢出現;製造業則因為AI熱潮,若加上個人業績表現,按月發放的獎金也會跟著增加,成為實質薪資成長的來源之一。」
根據主計總處統計,台灣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從2022年至2024年連續三年以來都突破2%通膨警戒線;不過根據中央銀行於去年12月的推估,今年CPI年增率有望控制在1.89%,若考量未來台鐵票價及水電等公用事業費率調漲影響,才可能略微上修至2%以上。
更多台灣薪資相關內容:
點擊加入關鍵評論網LINE官方帳號多元觀點,從這開始!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