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市美術館開幕!世界級建築落腳鶯歌,有哪些必看展品?
4月初,新北市美術館僅開放一週試營運,期間每日湧入約3000人次。無論是在地居民、藝術愛好者,或是遠道而來的旅人,都爭相一睹這座「蘆葦叢中的美術館」。
新北市美術館(以下簡稱「新美館」)開幕,不只將成為北台灣的藝文新地標,更為鶯歌注入了一股不同以往的文化能量。
歷時8年規劃與興建的新美館,總經費達約30億台幣,由知名建築師姚仁喜操刀設計,開幕前就登上美國權威建築雜誌《建築實錄》(Architectural Record)報導。
該報導形容這座美術館,「沒有典型的白牆展廳美術館的那種令人窒息、高高在上的高貴感,反而更像鶯歌市景的延伸,提供民眾以不同方式來參與藝術的民主空間,」早在開幕前便吸引國際關注。
國際級建築走進陶瓷小鎮,未開幕先轟動
新美館交通便利,搭乘台鐵到鶯歌火車站,步行8分鐘就抵達,新北捷運三鶯線預計明年開通,鶯歌捷運站就在美術館前方,國內外旅客都能方便造訪。
美術館位居鶯歌溪與大漢溪匯流處的三鶯新生地,緩坡向上的基地,如同一座溪流中的小島。建築設計取法自然景觀,與環境完美融合,打破人們對建築明確、清晰的想像。
新美館是一棟地上8層、地下3層的建物,由主體建築及新美聚場兩大部份組成。
主體建築以鶯歌、三峽地區秋冬常見的野生蘆葦為創作意象。外牆以上千支高低錯落的鋁管,與垂直分割的三色鋁板交錯配置,模擬蘆葦隨風搖曳、若隱若現的姿態。
鋁管經噴砂處理,如同套上柔焦濾鏡,表面微微反光,將周遭景觀投射在外牆的立面上,營造出瞬息萬變的朦朧美感。
從主建築外觀延伸出的新美聚場,以清水混凝土牆、水泥地磚,打造一連串錯落有致的建築群落。牆面利用杉木模板拓印,頂端及側邊則加上粗獷的鑿刻,形塑大漢溪河床以及夾岸高山的地貌意象。從空拍的角度俯瞰,彷彿一座迷宮,路徑之間交錯堆疊。
裝置作品〈蜈蚣陣〉。(莊凱程攝)
作為一座全民美術館,新美館除了外觀別具特色,在空間規劃上也暗藏巧思。
不同於一般美術館,大多從入口處直通大廳。新美館的服務台設在一樓室外,若想觀看展覽,需搭乘電梯直達2樓。每兩層樓打通為一個展廳。挑高的展廳,為策展人提供更多擺放大型裝置藝術、結合科技設備的可能性。
靠近地面的樓層,是對外開放的公共空間。一樓設有商店、書店、咖啡廳與工坊等,民眾可在這飲食、閱讀或發呆。地下一樓則是探索基地,集結閱覽室、手作體驗,以及展廳三大區域。「把藝術的觀看、創作、閱讀結合在一起,提供全年齡民眾參與藝術的機會,」新美館長賴香伶說道。
到訪必看展品
欣賞完世界級的建築,也別錯過開幕展中最具亮點的展品。
位在3樓的典藏研究展區,其中一件作品〈芭蕉菜奇雅〉最為生活化。藝術家唐唐發以畫布等複合媒材,創作出菜市場的豬肉、蔬菜、漁獲等立體食材,有如走進真正的菜市場。
唐唐發表示,他的市場擺攤計畫創作始於2014年,他租用市場攤位,在傳統市場陳列仿製生鮮農產品的繪畫,邀請民眾觀賞交流,試圖落實「藝術深入大眾生活」,模糊藝術與日常生活的界線。
另一檔開幕展《基進城市》耗時兩年籌備,以新北市為出發點,描繪現代城市如何影響人們的生活樣貌,展覽由謝豐嶸、鄭慧華共同策劃。
位在展覽中段的裝置作品〈堡壘要塞〉,將多組百葉窗打造成一座迷宮,象徵人際之間若即若離的邊界。窗扇關上,意味著隔絕;微微敞開時,則流露出曖昧與不確定。光線與氣味穿透其間,打破空間的封閉感,創造出流動與交會的可能。
而由國外藝術家萬迪拉塔納創作的〈夜之花園:注意時間與現實之間的縫隙〉,把展場布置成廢墟空間,地上鋪滿破碎瓦片,民眾可踩踏在瓦片上,宛如進入破舊老房,從散落一地的名信片中,找尋昔日城市的影子。
這裡不只是展覽藝術品的場域,更是融合生活與創意的文化實驗基地。為鼓勵民眾參與,即日起至2025年6月底前免費參觀;地下一樓則永久免費,作為藝術教育、共創的基地。只要走進新美館,每個人都能找到與藝術產生連結的方式。
裝置作品〈堡壘要塞〉。(莊凱程攝)
新北市美術館
- 營業時間:
週二至五 10:00~17:30
週六、日 10:00~18:00 - 電話:02-26796088
- 地址:新北市鶯歌區館前路300號
- 門票:全票100元、團體票75元、優待票50元(6/30前免費參觀)
【延伸閱讀】
● 更多內容,請見天下雜誌821期《川普暴走 中美強碰 台灣迎戰90天大限》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