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生技論壇登場,AI結合真實臨床數據加速臨床開發成焦點
【財訊快報/記者何美如報導】亞洲生技大會23日登場,由亞洲論壇打頭陣登場,專家聚焦於全球政策制定趨勢、以及亞洲在全球創新體系中的角色,而AI於臨床開發應用,結合真實數據加速臨床開發流程,更成關注焦點。亞洲生技大會主席李鍾熙於開場致詞表示,2025年全球面臨最大的挑戰,莫過於諸多的不確定性,包含了全球貿易、地緣政治、關稅政策、生產供應鏈重組等,因此今年大會主題定為「掌握亞洲生技新契機」(Next Wave of Biotech Opportunities),除了聚焦亞洲在全球生技領域的影響力,也期許本次大會的參加者都能在快速變動的局勢下,將挑戰化作新的契機。
安進(Amgen)藥廠日本及亞太區資深副總裁My Linh Khazp表示,我們正處於生物科技與人工智慧(AI)交會的關鍵轉捩點,疾病的診斷、治療與預測都將被重新定義,目前安進也有一項由AI設計的小分子藥物進入臨床二期試驗。隨著新藥人體臨床試驗費用愈來愈昂貴,藉由AI與真實世界數據(Real World Data)的搭配使用輔助新藥審查,將有機會協助藥廠降低成本,造福更多人類。
此雖未全面取代傳統臨床試驗,但在某些已有相似藥物經驗或數據量充足的情況下,AI能協助分析、縮短審查流程,甚至讓藥品在完成第二期臨床後就有條件性上市。這類「條件性核准」通常仍需搭配上市後監測與數據再驗證,如日本的細胞治療即容許可在二期臨床完成後,先預發藥證,並同步在期限內完成三期臨床,加上速創新藥上市。
台灣生物產業發展協會(生物產協)理事長劉理成表示,台灣在國際上以資訊科技(IT)和產業的靈敏性著稱,如今晶片產業鏈也成為台灣生技產業發展的助力;於此同時,台灣的檢驗診斷、醫療器材、療法與疫苗正掀起浪潮,可靠的委託開發製造服務(CDMO),也成為全球生技製造戰略合作的一環。
BIO國家安全與國際事務副總裁Kelly Seagraves表示,全球生物科技不僅是正在成長中(growing)、更是爆發性成長(booming),特別是在台灣所處的亞洲,將在下一波生技發展趨勢中扮演中心要角。她也強調,生物科技的推進有賴全球合作,一起支持早期研究、確保所需的資金、增進供應鏈的韌性。
聯合國大使暨影響力投資家、2024年BIO Asia Award得主原丈人(George Hara)指出,全球面臨最嚴峻的問題之一,就是貧富差距的擴大,這與資本主義的誤用密切相關。對此,他提倡「公益資本主義」,強調企業成功並非僅來自股東,而是來自員工、在地社會、顧客、長期股東,甚至地球資源的共同貢獻。原丈人強調三大關鍵,第一,企業應將利潤公平合理分配給所有貢獻者;第二,投資應鼓勵長期研發,反對短線操作;第三,成功後不該趨向保守,應持續投入創新並挑戰新領域。
唐獎得主暨GLP-1發現者Jens Juul Holst,則分享他在GLP-1受體促效劑的發現歷程與創新臨床應用。他指出,目前市場已出現口服GLP-1受體促效劑(如semaglutide),以及口服小分子GLP-1促效劑Orforglipron,不僅有助於減緩糖尿病腎病變進程,也在臨床研究中顯示降低心血管疾病、失智、慢性發炎、鴉片類藥物濫用、甚至是罹癌風險。
下載「財訊快報App」最即時最專業最深度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