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懷孕初期出血怎麼辦?先看你是哪一型!中醫教你「安胎2招」先別緊張

優活健康網

發布於 2天前 • 媽媽寶寶

一旦孕期發現在孕期中有出血的情形,該怎麼辦?《優活健康網》特選此篇,初鳴堂中醫診所中醫師周宗翰指出,媽媽們先別緊張,大約有2~4成的孕婦,都可能發生過孕期出血情況,造成出血的原因眾多,一般著床不穩定出血,這時不妨尋求醫師的協助為佳,可依照不同情況調理。

懷孕是一件令人十分喜悅的事情,自得知懷孕的那一刻起,許多準媽咪便會開始十分注意自己的身體變化。

孕期出血2~4成孕婦都可能遇到

其中,最讓媽咪擔心的,莫過於孕期中有出血的情形,初鳴堂中醫診所中醫師周宗翰就說到,大約有2~4成的孕婦都可能發生過孕期出血情況。

而造成出血的原因眾多,前期最需要小心的便是子宮外孕,意指受精卵沒有著床在子宮,可能著床於輸卵管而導致有大量出血且伴有劇烈的腹痛,必須緊急送醫切除,或是施打藥物使胚胎萎縮。

其他像是子宮頸瘜肉造成的出血,若瘜肉不太大的話會擦外用藥觀察即可,假使瘜肉較大且造成持續出血,才會考慮在懷孕期間切除。

而一般最常見的則是懷孕前期的著床不穩定出血,西醫會先給予黃體素安胎,然而有些孕婦吃了黃體素或是打安胎針後會有噁心的副作用,或仍有出血不止的情形,便會轉往中醫尋求協助。

孕期出血,分成氣血虛弱與血熱

周宗翰將孕期裡的出血稱為「胎漏」、「妊娠下血」或是「胎動不安」,引發的原因可能為氣血虛弱或是血熱。

  • 氣血虛弱:氣血虛弱通常是出現在工作較為勞累或是食慾不佳的狀況,氣無法固攝住血而使血下漏,這類型通常出血量不多,多呈淡粉紅色,其面色通常蒼白無血色,容易疲勞,甚至會伴隨些微腰痠或是腹部下墜的感覺。這類型的要較為小心,需要立即滋補氣血並多休息,也要停止搬重物或是四處奔波,以免進而演變成流產。
  • 血熱:而血熱則多出現在原本就是熱性體質的婦女,平常就容易口乾舌燥、冒痘,孕後若又多吃燒烤辣炸類的食物,或是心理壓力過大導致氣鬱化火、化熱,便會造成便祕、心煩失眠,以及熱迫血行。這類型的出血量可能會較氣血虛弱型多,顏色也會較為鮮紅,血熱型的孕婦千萬不能再進補過多溫熱之品,以免火上加油,使得胎動更為不安。血虛弱型的出血,建議臥床為佳

周宗翰分享對於氣血虛弱型的出血,臨床方藥多採用聖愈湯去補益氣血,並會酌加菟絲子、桑寄生等固胎藥物,如果出血的同時還伴隨明顯下墜感的話,則會建議孕婦臥床並利用「臍療」的方式來幫助固胎。

肚臍是中醫經絡中的神闕穴,理論認為臍通百脈,為十二經脈始生,透過敷臍可讓藥物的作用迅速傳至經脈,以達到有止血安胎之效。

「臍療」這麼做可安胎
材料:生地15公克、阿膠15公克、艾葉末15公克
作法:先將生地熬煮取汁,再趁熱加入阿膠攪拌使其溶解,將略稠的湯汁淋上艾葉末攪拌,放溫後揉捻成團狀,敷在清潔乾淨的肚臍上方。

血熱型的出血,中藥飲來清熱涼血

血熱型的出血,臨床則會採用以保陰煎去清熱涼血,加減旱蓮草、仙鶴草等涼血止血藥物去做治療。若是熱象明顯,可利用黃芩和白朮煮水飲用,黃芩可清熱,配合健脾的白朮,可防黃芩的苦寒損傷脾胃,兩者合用有安胎之效。

中藥飲這麼做防出血
材料:黃芩片2~3片、白朮片1~2片、水500毫升
作法:將黃芩及白朮洗淨後,注入500毫升沸水,浸泡10~15分鐘後,放溫飲用。

周宗翰說到,飲食方面則盡量避免具有活血成分,或是會使子宮收縮的食物,例如山楂、黑木耳及螃蟹,其餘像是麻油雞、當歸鴨等食補也請暫停食用,以防過於燥熱而使動血、下血。

總之,懷孕期間最重要的是保持平穩的情緒,以及勿過度勞累,若發現出血量持續增加,或是同時伴隨腹痛,別只是臥床休息而已,一定要前往醫療院所做進一步的檢查才行。

(本文獲媽媽寶寶授權轉載,原文為:懷孕初期出血了,怎麼辦?最常見的原因就是懷孕前期的「這個原因」!

快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揪好友玩失智症小測驗,還可抽$5000 LINE POINTS!

查看原始文章

健康指南:守護心血管健康

保護心臟健康,降低死亡風險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超愛吃「1食物」!表妹婿20幾歲罹大腸癌 譚敦慈:絕對不吃

鏡報
02

莊人祥59歲罹胃癌!醫揭早期無症狀 「4大地雷食物」曝光

三立新聞網
03

吃個炒飯竟進ICU!專家點名5大「不能放隔夜」食物:這種細菌加熱也殺不死

鏡報
04

23歲女孤獨死1年「遺體如木乃伊」 向AI求救訊息令人鼻酸

中天電視台
05

男子「尿尿分岔」慌了 醫:40歲以上注意!有癌變可能

鏡報
06

不用日行萬步!各大科學研究發現走路「這步數」就能燃脂、降血糖

健康2.0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