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堰塞湖溢流重創光復鄉!專家揭歷史脈絡:花蓮溪不是吃素的

CTWANT

更新於 21小時前 • 發布於 23小時前 • 陳煜濬
花蓮縣光復鄉昨(23日)因豪雨重創,馬太鞍溪堰塞湖發生溢流,導致嚴重洪水災情。(圖/翻攝自Facebook/蔡日興)

花蓮溪支流之一的馬太鞍溪堰塞湖昨(23日)因豪雨發生溢流,引發嚴重洪災。對此,登山專家蔡日興分析,花蓮溪水勢湍急,堰塞湖本來就容易發生溢流,雖然事前有警示,但沒有及時撤離,「短期檢討是地方沒錯,但長遠得看歷史。」他強調,花東縱谷地形複雜,加上人為改道與各種建設,更可能引發災難,直言「花蓮溪不是吃素的,你搶了它的河道,它早晚會跟你要回來。」

蔡日興昨在臉書粉專發文表示,對於有人質疑為何沒有提早警告感到不解。他指出,其實在當天上午11點之前,相關新聞就已經發布,若明知堰塞湖即將溢流、也掌握危險區域,最後卻沒有及時撤離,問題應該出在地方政府的應變不足。不過蔡日興強調,光復鄉的大規模淹水短期檢討確實與地方治理有關,但若要真正理解問題,還必須放在更長遠的歷史脈絡中。

他回顧自己先前研究花東縱谷的經驗時提到,除了參考高山布農族與泛泰雅族的相關資料外,也比對了荷治與清代留下的史料。這些資料顯示,馬太鞍社雖然已經有4百年沒有遷移,但過去的花東縱谷並不像今日般人口密集,反而有大片空白。尤其馬太鞍社往北幾乎沒有聚落,僅有少數依靠大社聯盟保護的小村落存在,直到奇萊平原(今吉安一帶)才逐漸出現人口聚集的情況。

蔡日興指出,造成這種格局的原因有2個。一方面是花東縱谷土地本來就相當貧瘠,直到日治時期推動水利工程,才讓耕作環境獲得改善;另一方面則是花蓮溪經常改道,堰塞湖溢流與潰堤並非首次,歷史上必定已經發生過無數次。

他進一步以族群的居住經驗來說明。布農族在台東與高雄定居僅有1百餘年,難以明確判斷哪些地方適合居住,也不排除後人會編造故事。但阿美族在花東縱谷生活超過4百年,卻始終沒有選擇住進光復市區,顯示原住民早已明白淹水是必然的自然現象,並清楚哪些地方才是相對安全的居所。

蔡日興同時反問:「鐵路為什麼要走地下隧道過溪?」他指出,這正是工程設計者早已認知到潛在的必然風險。他也補充,台鐵在花蓮共有2條隧道專門為過溪而設,一是光復隧道(馬太鞍溪),另一則是溪口隧道(壽豐溪)。他最後再次提醒大眾,不要低估自然的力量:「花蓮溪不是吃素的,你搶了它的河道,它早晚會跟你要回來。」

延伸閱讀

看更多CTWANT報導

查看原始文章

生活話題:樺加沙颱風釀災情

更多生活相關文章

01

「教師荒」蔓延全台! 7.4萬準教師棄教職原因曝光

TVBS
02

林保署空拍馬太鞍溪堰塞湖 壩頂下切80公尺、面積縮小超過2分之一

自由電子報
03

行動電源別亂丟!4大NG習慣恐釀火災,養成「充飽即拔」好習慣!

媽媽寶寶
04

「全光復鄉垃圾」都沖到這!北富村居民傻眼「不知從哪裡開始清」

自由電子報
05

花蓮堰塞湖17死!衛福部明啟動公益募款「4管道一次看」四大超商都可捐

三立新聞網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