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患者藥費開支大 北上購藥成趨勢 議員促推動藥物改革
鑑於香港重症病人藥物開支愈趨沉重,癌症患者每月開支3萬至30萬港元,愈來愈多港人北上購藥。有調查結果顯示逾半數受訪重症病人北上購藥,半數受訪者指內地藥較本便宜6倍或更多,有議員指醫管局藥價已攀升至131億元新高,過去10年增長166%,市民和政府的藥物開支負擔難以持續,認為政府必須決心推進促成降價的藥物改革。
議員鄧家彪指過往從多個渠道不斷推動政府加快藥物改革,例如加快審批國內和國際優質藥物來港獲用,更多選擇也促成競爭。由「國藥港用」到「好藥港用」(1+註冊),而下一階段將大力推動「好藥平用」。
他指出,患有癌症或罕見病的香港病人愈來愈多不分階層,即使沒有內地醫保,也北上求醫買藥,在同一廠牌同一藥物,價格可相差數倍,最多可達20倍是用於脊髓肌肉萎縮症的「利司撲蘭」。
他曾在今年6月訪問了約50名北上購藥的重症病人,除了1位之外,其他全部也在香港就醫,當中98%在公立醫院,同時有36%在私家醫院,有57%是在今年內才北上買藥,只有5%是過去3年都有北上,可見北上就醫買藥是近年趨勢,但趨勢持續擴大。至於北上就醫買藥的原因,全部人皆指「香港藥價昂貴」,另外有46%指「香港可用藥物選擇太少」、40%指「香港輪候治療時間太長」、33%指「香港求診貴用昂貴」。
有一半受訪病友指內地藥價比本地便宜超過6倍或更多,25%指便宜4倍或5倍,14%指便宜3倍。可見藥價差距非常大。鄧指病友北上買藥面對不少困難,86%指「交通時間長」、79%指「兩地醫療紀錄未統一」、52%指「語言障礙」、41%指「擔心內地醫療水平」。調查結果亦顯示,有91%病友指如果兩地藥物售價一致就不會再北上求醫買藥。
鄧認為如果藥物價格不下調,藥物制度不改革,只會本地流失病人,除了造成病人不便,也必然絕對影響到香港醫療的金漆招牌,他認為藥物改革刻不容緩,並建議作出短期、中期及長期的措施。
建議的短期措施包括醫院管理局全透明和全天候持續定期在網上公布所有藥物售價,尤其是自費藥物的售價,促進透明度,加劇市場競爭,例如公私營競爭、藥廠競爭、區域競爭;建立快速機制,讓獲註冊創新藥物擴大「適應症」使用範圍,加強選擇; 進一步加快醫管局入藥機制,加強藥物可用和價格競爭;監督醫管局擴大使用「大宗採購合約」,避免個別醫院或聯網直接採購,加大議價能力,以及醫管局參與新藥物的註冊審批階段,並以採購價格為註冊考慮因素之一。
中期措施則包括參考內地以醫保和集體採購引領的改革,讓藥價拾級下跌。在香港建立包含公營和私營的統一和單一探購單位,進一步加強議價能力及進行「前瞻性」邀請和議價採購,以及進一步優化藥物註冊,由「2」及「1+」 (即2張CPP或1張CPP加本地數據),擢升為「1」 及 「0+」,即擴大及加快可獲註冊的藥物種類和數量,加速競爭。「0+」即是本地研製、本地臨床、本地數據、本地審批,有利藥研產業本地發展。
至於長期措施,建議則為參考北歐五國(北歐藥品論壇)及波羅的海三國(波羅的海採購計劃),聯合數個獨立經濟體、國家或地區聯合招標採購,甚至借調賒借藥物,加強靈活性和議價能力。包括考慮探索以大灣區為協作方式。
東網網站 : https://on.cc/東網Facebook專頁 : https://www.facebook.com/oncc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