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我還不能」開始改變 專家授恢復心理健康的4大策略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復健是個艱辛的過程,相關的提示和技巧有助於身體病痛者更有成效地康復,而同樣的道理,有益的提示與技巧能夠幫助個案恢復心理健康。以下將提供一些可以自行決定接不接受的提示,看看哪些能夠引發你的內心共鳴。
提示1:別等到想做才去做
恢復心理健康過程的一項基本原則是行動至上。毅然決然行動是處理負面情緒的絕佳方法。康復仰賴的正是付諸行動。如果我們想要有所改變,就必須採取行動,然而人往往難得想要有所作為。原因在於這必須積極面對挑戰,而我們卻偏愛待在舒適區!身在其中能感到安全而且輕鬆自在,所以為什麼要離開呢?基於這個緣故,我們理應擬定有助於自己身體力行的計畫,而寫日記能促使自己推進有益於康復的活動。
提示2:借助誘因讓自己養成新習慣
動機十分有趣!有時候,激發進取心的目標實在讓人覺得遙不可及。大家都曾經決心改變自己的人生、期望夢想能夠成真,而且認為沒有任何事能夠阻礙自己獲致成功,然而隔天睡醒之後,這樣的進取心似乎一夜之間化為夢幻泡影,畢竟它的自然傾向就是隨著時間推移逐漸淡去。它就如同穿孔而緩慢漏氣的輪胎,除非你不斷打氣,否則它必定會持續洩到沒氣。而自我激勵其實是更加艱難的事。
因此,動機固然是重要的驅策力,它的效用卻也反覆無常。另一方面,習慣則恰好與它大相逕庭。習慣不會隨著時間推移而衰退。我們會愈來愈習於那些例行儀式,而且倘若不實行便會感到不自在。
要改變習慣有個技巧,那就是運用動機,而且要按部就班來做,一次只改變一小部分。如此日積月累,長久下來便能形成新習慣。
倘若你有做出改變的動機,試想一個你自信能夠達成的小步驟,專注於做好它,然後循序漸進,從而養成新的習慣。
提示3:運用信心評定量表
這裡有一個良方能幫你了解自身對轉變有多大的信心。用一個從零到十的量表來評定自己對於達成變革的信心。如果零分代表你毫無成功機會,而十分表示你預料自己必能成功,那麼你將給自己幾分?設若你自評為四分,那麼下一步想一想:為什麼我不是給自己兩分?
其實你給自己幾分並不那麼重要。關鍵是別對自己的分數做出任何評判(不要因為只給自己四分而悲嘆!),而要想一想為何沒給自己更低分。
要回答這個問題,你必須著手思考自己的信心源自何處,這有助於你增強自信。或許你是因為已做出一些改變而擁有自信,也有可能你自知在必要時自己會堅持不懈,更將善用自身不屈不撓的精神。或者,你把挑戰事項拆分成許多小步驟,從而相信自己能夠著手落實改變。花些時間想清楚自己如何獲得達成特定目標的信心,而且切莫急於做出結論。
提示4:變換遣詞用字
當我們感到沮喪或焦慮時,很容易使用絕對而且負面的語言。你的話語將充斥「不能」和「不要」等字詞:這類話語的問題在於它們會讓我們停止思考和信仰。我們很難處理「不能」做的事,這讓我們沒有改變的餘地。你會認為既然不能做某件事,也就不值得去思考它。
變換用語並不意味欺騙自己;我們不是簡單地用詭計把「不能」換成「能夠」,而是為自己的思維增添一些迴旋的空間。先加入「還」這個簡單的字是一個絕佳的開端。
當你說「還」不能的時候,事情就有了轉圜的空間。你承認情況能夠被改變,從而為想像改變方法開啟了門扉,而這往往是帶來改變的首要步驟。
你可以增添的第二個字詞是「困難的」。
「困難的」這個形容詞的力量在於它不否定你的掙扎,它不要你裝作沒感到焦慮,也不譴責你未發現做那些事其實輕而易舉,而是為你辦到那些事的可能性保留空間,並使你更可能發現它們並非難如登天。
本文來源:《剛剛好的焦慮焦慮可以保護你,你也可以善用焦慮》,商業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