龜殼花、青竹絲咬傷佔8成 全台儲備6千劑抗蛇毒血清
台灣進入毒蛇咬傷高峰期,疾管署最新統計顯示,台灣每年約有979人因蛇咬傷使用抗蛇毒血清,其中8月份為使用高峰期,平均單月使用人數達112人,佔全年使用比例11.4%。
疾管署近期分析2017至2021年健保資料,深入了解台灣4種抗蛇毒血清的使用情況。統計結果顯示,在蛇咬傷案例中,以龜殼花及俗稱青竹絲的赤尾鮐最為常見,使用相關抗蛇毒血清的患者達811人,占整體82.9%;其次為雨傘節及飯匙倩蛇毒血清使用者110人,占11.3%。
疾病管制署副署長羅一鈞指出,從地理分布來看,南部及東部地區主要使用抗龜殼花及赤尾鮐蛇毒血清,中部地區則以抗飯匙倩及雨傘節蛇毒血清為主。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東部地區每十萬人口的使用率為全台最高。使用者以45歲以上男性為主要族群。
台灣地處亞熱帶氣候區,環境適合蛇類繁殖,加上近年戶外活動風氣盛行,人蛇接觸機會增加。統計顯示,除了8月是使用高峰外,10月及11月也是蛇咬傷好發期,分別占全年使用量的11.1%及10.5%。
針對蛇咬傷的處理,疾管署特別提醒民眾謹記「五要五不」原則。「五要」包括:視為毒蛇咬傷處理、記住毒蛇外觀特徵、脫掉飾品避免腫脹、包紮傷口上緣減緩毒液擴散、保持冷靜並儘速就醫。「五不」則為:不割開傷口、不用嘴吸出毒液、不冰敷、不飲酒或刺激性飲料、不延誤就醫。
目前全台共有195家醫療院所儲備抗蛇毒血清,疾管署更儲備4種血清共6千劑,可穩定供應至少一年半以上。值得注意的是,台灣因完整的抗蛇毒血清供給體系,使得毒蛇咬傷的死亡率已降至0.18%,且無人因血清過敏反應死亡,顯示血清使用的安全性與有效性。
疾管署強調,抗蛇毒血清為醫師處方用藥,民眾可透過「抗蛇毒血清儲備點查詢」系統,查詢鄰近醫療院所的儲備情形,切勿購買來路不明藥物。同時提醒民眾,多數蛇類生性膽小,鮮少主動攻擊體型較大的人類,前往山區、郊外活動時應避免主動接近或碰觸蛇類,也要防止寵物玩弄攻擊蛇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