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日報產評】中產返貧失信心 華內需疲弱有因
中國自螞蟻集團港滬上市計劃「撻Q」,引發針對平台經濟的一連串反壟斷及嚴監管整頓,加上內地房地產及地方政府債務爆煲,引發資產價格急挫,以及中美博弈下大量製造工序外移,消費需求重要來源的中產階級苦陷身家大蒸發,民營企業生意難做,打工仔飯碗不穩,結果內部需求持續疲弱,即使當局推出各種財政補貼等措施支持,仍無法扭轉需求疲態,經濟失速的壓力愈來愈大。
以財政補貼消費的刺激作用正遞減,當局得設法放鬆監管,釋放市場尤其是民營經濟活力,並加大穩資產(尤其房地產)價格力度,讓資本市場起步,始有望重新撬動內循環動力,抗衡外部不穩,充當全球經濟穩定之錨!
目前中國經濟的強項在於體制優勢,保產業戰略、市場運作與政策措施高效。單是中國全國的高鐵運輸與物流網絡,以及汽車電動化與平台經濟的活躍發展,基本上可稱為世界第一,沒有一個相類規模的市場可與中國比擬。
不過,內地經濟仍有其自身問題。疫情長時間封關,對民營企業造成嚴重打擊;平台經濟遭大整頓,民營經濟景氣至今仍未復舊觀;加上房地產及地方政府債務爆破,樓市蒸發大量財富,已令中國一批具實力的消費者從此消失。仍有錢在手的,在看不透內外經濟形勢下,對投資與消費取態都極度謹慎,致令內部需求愈見疲弱,通縮壓力揮之不去。
說到底,過去作為消費主力軍的中產階級,不是生意不景,就是財富大蒸發,每月收入大減,甚或出現所謂的「中產返貧」,冇錢花的不用說,仍有錢花的也落得不敢花,寧可口袋多留錢抗逆。如是者,內地補貼消費政策效用遞減,產能過剩問題凸顯,各行業均現內捲情況,供大於求的壓力愈來愈大,企業非理性競價進一步打擊市場信心,故引來官方高調「反內捲」。
在全球保護主義下,中國企業走出去的策略正確,但要開拓新市場絕非容易,車企出海屢屢遇阻就說明情況。在內部,如何穩定居民預期,安心消費,最有效方法是讓居民收入增加,財富增值,感受到實體經濟改善。
偏寬的貨幣政策、積極的財政政策,雖是營造有利環境的兩大動力來源,但並不等於能有效撬動內部需求,還得放寬監管等措施配合,提供更有利的營商環境,創造新職位,穩定資產價格,為資本提供更好出路,彰顯財富效應,自可起四両撥千斤之效。
以金融業為例,內地要求高級員工放棄遞延獎金、為薪酬返還設上限等做法,改變金融市場多勞多得的作業模式,積極去做交易爭取報酬花紅的動力被削弱。再看最新廣東東莞市說要搞夜經濟,試圖藉放寬監管來重拾增長動力,問題是東莞已不再是工廠與外商雲集之地,要藉夜經濟翻身,也許對象不同了,成效也難料,希望不會重蹈香港夜經濟失敗之路。
問題在前,對症下藥,始有治愈的希望。中國須更精準到位幫扶中產及民營經濟,繼續不着邊際,長打消耗戰,恐難見出路。
東網網站 : https://on.cc/東網Facebook專頁 : https://www.facebook.com/oncc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