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缸經|賴移民?根本香港人不願本土消費
兩星期前討論深圳如果沒有香港人消費會怎樣,承蒙各位錯愛,得到不俗迴響。不過這世界總有些人,無論對方說甚麼,都只會覺得對方要滿足自己看法。正如那篇文章討論深圳,有人留言「係都唔提本身願意係香港洗錢嘅走得7788啦」。首先,跟香港人在深圳消費有何關係?其次,這的確是一個好話題,值得深入探討一下,與其談論感覺,不如看看數據。
既然說願意在香港消費的人走了大部份,就看看香港人口和消費情況。按香港統計處數字,香港人移民本就是平常事,2016年香港居民淨移出人數已有6,100人,2017年淨移出24,300人,2018年淨移出20,400人,2019至2022確實是淨移出高峰期,4年間分別有29,200人、49,900人、27,300人及60,000人淨移出,至2023年回復淨移出10,800人,2024年統計處沒提供數字。即是2019至2023年期間,淨移出15.6萬人。根據積金局數據,2019年只公開以永久離港原因提取強積金金額達48.5億元,較2018年增加1.1%,但到2020開始,積金局提供相關宗數及金額,2020至2024年間,合共15.1萬宗申請共416.7億元,看上去金額不少,但平均每個帳戶只提取27.7萬港元,假設以每人最高一年強制供款18,000元計算,每年3%回報,供款人平均工作時長約13年,如以23歲大學畢業計算,估計提取強積金的人平均年齡約36歲,這年齡確是上有高堂下有妻房,再加上生兒育女,又正值工齡巔峰期,理論上是消費大群,實際對香港消費情況有多大影響力?
2024年本地零售業銷貨價值3,768.5億港元,由於此數值包含遊客貢獻,因此我們可以借助統計處及旅發局的數據進行計算。去年香港共錄得2,194萬過夜客及2,256萬不過夜客,其人均消費分別為5,490港元及1,235港元,因此算出旅客總消費額為1,483.3億港元,扣減後再除以當年香港常住人口726.7萬,得出人均為3,1445元;以此算法用相應數據計算,2023年為3,6628元;2020至2022年旅發局沒統計旅客消費,因此用2019及2023年的人均消費平均出來約6,379元計算,2022年扣除遊客的人均零售業銷貨價值為47,938元,2021年為55,706元,2020年為49,251元,2019年為31,289元,2018年為29,327元,2017年為28,331元。即是移民潮最盛的2020至2024年,本地人均零售業銷貨價值沒有低於2019年,反而是封關的2020至2022年,本地人均零售業銷貨價值異常地高,通關後便回落至3萬多元。
若再以香港GDP計算中,私人消費開支去看,也看到更清楚的情況。這個數據是包括香港居民在本地和境外用於購買商品和服務的總支出,2024年香港私人消費開支為21,361億港元,以常住人口平均來算就是29.4萬元;2023年為28.8萬元;2022年為25.8萬元;2021年為25.6萬元;2020年為24.0萬元;2019年為27.0萬元;2018年為26.7萬元;2017年為24.8萬元。在封關的3年,人均私人消費開支數額是偏低3年,一通關,香港人便瘋狂出境消費。
不是說移民潮完全沒對香港零售業造成影響,但遠沒有你們想象高,在只計算本地的零售額數據,封關3年異常地高,通關便回到正常水平,而有計算港人本地及海外消費的數據,則看到封關時回落,通關後異常地飊高,明顯就是香港人寧願將錢花到日本深圳,都不願在香港消費。所以「願意在香港消費的人走得七七八八」根本是偽命題,實情是香港人本身就不特別想在香港消費。
香港經濟是不好,前景也很不明朗,但不要把移民潮影響力說到那麼大。如果移民的人是那麼有錢,那麼願意花錢,兩個人均數據趨勢理應不停下降。但香港也絕不會徵收陸路離境稅,阻止港人北上,因為之前多番強調,香港一定會被融入大灣區,大灣區則會以深圳為發展主軸,如兩周前提及,深圳若缺少香港人消費,其社會零售銷售額將會下跌,香港政府官員此刻又怎會為香港人北上救深圳設置障礙,畢竟現時大陸官場陰晴不定,無必要把自己前途押上。
金缸經
註:專欄作家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