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日報產評】生意難做累鬥累 華內捲欲哭無淚
中國是全球製造與消費大國,可中美博弈,全球供應鏈重構,內地製造業難免受打擊,加上居民收入減少,對就業及經濟信心不足,也自然自制消費意欲,多留錢傍身。結果是內部需求減弱,企業生意難做,選擇減價促銷維持現金流,手上有錢的企業更燒錢促銷搶市佔,嚴重影響市場秩序,整個產業陷入內捲的惡性循環漩渦,更在不同行業蔓延,加上通縮威脅,市場信心轉弱,諸事難順!故上月內地當局高舉反內捲旗幟,市場整頓又要展開。但說到底,要打贏這場信心戰,單靠口號與行政手段難以達成,必須在創新與創收尋求突破,方見出路。
內捲有別於內耗,內耗指能力有序耗損,但內捲意味過度競爭下回報變得不合理,整體效率降低,參與者為求生存,即使無利可圖,都要傾囊投入搶市場,但這無助經營,更損耗實力,對整體市場也無益處,問題只會變得更複雜。內捲式的破壞,最終無助產出,也無助收入。整個社會,滿盤皆輸,換來經濟失速、市場信心貼地的敗局。
疫情以後,中國經濟雖然名義上保持穩定增長,但實際上好多行業都經營困難,皆因內、外需求皆不足,產能過剩,鬥降價已傷入肉,長年期近乎通縮的環境,反映內需疲弱之下,價格低迷。可商品價格愈是便宜,居民愈是憂慮前景,不敢消費。
為了力挺內需,當局利用財政政策作消費補貼,提振消費,協助製造業消化產能。可由房地產、太陽能、電池、汽車、到外賣平台,有更多行業出現內捲,反映內捲潮正在不同領域蔓延,精準治理已是刻不容緩。
那如何反內捲?官方叫停民企割價,是其中一步;但民企自負盈虧,要持續營運,銷售策略以市場主導,行業產能得汰弱留強,是提質的必經之路。說到底,有錢賺商家不會願意減價,冇錢賺甚至蝕住做都要減價,就是存亡問題。只是目前經濟景氣,又能否承受大規模的結業潮?叫停割價戰,如何協助企業重建市場秩序,誠乃首務。
在內,當局得化解拖多年的核心經濟問題,如內房危機、地方債務。另方面,企業發展不能靠食老本,得尋求創新,盡可能發掘市場潛藏力量,創造新價值,實現高質量發展,這也許需要政府善用公帑協助產業發展,以提升資源配置效率。但行政手段得適可而止,否則損及市場機制,換來的只怕又是一場災難。
出口方面,如今世界大行貿易保護主義,各國對於中國輸出過剩產能,充滿戒心。是故中企要拓展出口市場,不能單靠價量,而是靠高質、獨特性、性價比來搶佔市場,例如汽車智能化,將是汽車業走出內捲的重要戰略。
當然,為居民創造收入,讓他們重建對就業及經濟前景的信心,是提振需求的重要一步。企業都在捱日子,政府可以做得更多的,是設法盤活資產市場,樓市要盡快回穩重納正軌,股市得起動,服務14億人口的實體經濟,創造財富效應,居民今天消費明天可以賺回來,需求自然來,「破捲」亦可事半功倍。
東網網站 : https://on.cc/東網Facebook專頁 : https://www.facebook.com/oncc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