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對美關稅大降至20% 專家:台商突圍 越南成布局新戰場
面對川普2.0時代可能再起的貿易保護主義浪潮,台商供應鏈布局正面臨新一輪考驗。隨著美國加徵關稅動作頻頻,越南成為台商因應新一輪全球供應鏈重構的關鍵地區。日前由駐台北越南經濟文化辦事處與越南外國投資局共同舉辦的「重塑全球供應鏈:越南投資布局策略與挑戰」研討會中,多位專家指出,越南與美國之間的關稅已由原本的46%降至20%,在中美貿易不確定性升高的情況下,越南不僅成為替代中國的生產基地,更展現其在談判與法規調整上的靈活性,吸引大量台資關注。
越南快速談成關稅協議,展現外資吸引力
駐台北越南經濟文化辦事處代表潘喬鍾(Phan Kieu Chung)指出,越南與台灣已有30多年穩固的經貿合作基礎,雙方企業在此基礎上累積了豐富經驗。面對國際政經變局,越南政府不僅積極優化投資環境,更推動省級行政區劃改革、簡化行政程序,以加強區域治理與吸引國際資金。
潘喬鍾表示,越南國內生產毛額(GDP)近年持續穩健成長,2025年上半年即達成7.8%的增幅,全年目標定為8%,在東南亞國家中表現亮眼,也增強外資投資信心。
台商因應貿易新風險,專家:供應鏈轉移要顧法規合規性
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副所長暨國際與金融事業執行長吳偉臺指出,越南成為東南亞首個與美國就關稅重新談判並成功降稅的國家,反映出該國在國際經貿上的彈性與決心,也使其成為台商供應鏈轉移的首選地。
他強調:「越南政府對台資企業展現友善態度,加上美越稅率降幅顯著,有利於台商規劃更靈活的營運模式。但前提是要掌握最新政策資訊,強化原產地證明流程,否則稍有不慎,就可能錯失降稅紅利。」
錯誤原產地標示恐遭稽查,專家呼籲審慎申報
普華商務法律事務所國際貿易專家李益甄律師指出,即使美越之間已將部分關稅下調,但透過越南轉運的第三國商品仍可能面臨高達40%的懲罰性關稅。根據越南商工總會(VCCI)統計,部分出口量大的產品如電子零組件及五金,常涉及跨國組裝或材料來源多元,容易落入原產地爭議。
李益甄提醒,企業應避免主觀認定產品產地,應依據美國自由貿易協定(FTA)及海關裁決(CBP ruling)進行確認與文件備查。錯誤申報不僅無法降低關稅,更可能引來美方稽查甚至重罰。
越南加強原產地審查,台商需掌握法令動態
資誠東南亞與印度業務協理廖御喆進一步指出,越南工貿部於今年5月發布的第二版原產地新法令草案中,已擴大簽發原產地證明的機構職能,並要求與財政部共享電子通關數據,以加強監管。此舉反映越南正積極與國際規範接軌,也使原產地審核更具嚴謹性。
他強調,台商若欲申請越南產地證明,應事前諮詢專業顧問,確保申報流程正確、資料無誤,否則不僅無法享受關稅優惠,還可能遭到撤銷證明或罰款。
中小企業積極前進越南,探索供應鏈重塑新解方
資誠派駐越南的執業會計師陳以謙指出,隨著大型品牌積極轉移產能至越南,中小型台資企業也開始跟進,形成供應鏈群聚效應。他認為,對於資本與資源有限的中小企業而言,越南的低成本結構、政策誘因與區域整合優勢提供了成長機會,但也伴隨著法律、稅務與文化上的適應挑戰。
「要成功落地越南,不僅是工廠設在那裡,更要從關稅規劃、員工管理、稅制合規到產地審查進行通盤評估,否則一個環節失誤,就可能影響整體佈局。」陳以謙說。
韌性供應鏈建構刻不容緩,台商須及早準備
在川普關稅政策升溫的背景下,越南的經貿靈活性與快速應變能力讓其成為台商突圍的要角。然而,轉移供應鏈並非萬靈丹,從產地證明、海關稽查到稅務合規,每一步都需精準對接。
專家一致認為,唯有提早部署、強化透明度與法規知識,才能讓台商在全球供應鏈重組的大潮中立於不敗之地。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