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新生兒腸病毒 專家:親友勿親親抱抱 孕婦產前2週避免至公共場所
台灣爆發新生兒腸病毒疫情,台灣新生兒科醫學會理事長楊生湳今天(17日)在疾管署疫情記者會上表示,照顧者應避免對新生兒親親、抱抱,家中大人、小孩如身體不適,應避免接觸新生兒。此外,新生兒若是在產前通過胎盤垂直感染,病情通常較為嚴重,他呼籲孕婦在產前2週避免出入公共場所,產前若有相關症狀,應主動告知醫師。
疾管署17日公布國內上週新增1例腸病毒重症病例,為南部新生男嬰,於出生後第3天出現發燒及呼吸窘迫情形,轉至醫學中心新生兒加護病房治療,後續出現休克、血小板下降、肝炎、心肌炎、多重器官衰竭等新生兒敗血症徵候,經檢驗確認感染號稱「新生兒殺手」的伊科病毒11型,目前仍在加護病房治療中。另外,新增2例伊科病毒11型死亡病例,均為疾管署上週公布的重症個案,為南部出生6天大的女嬰及南部出生3天大的男嬰。
根據疾管署統計,今年累計7例腸病毒重症病例,分別感染伊科病毒11型6例、克沙奇B5型1例,重症病例數為6年同期最高;在7例重症中,5例為新生兒感染伊科病毒11型,並造成4例死亡。
台灣新生兒科醫學會理事長楊生湳指出,新生兒腸病毒一般在出生後1至14天發病,傳染途徑包括胎盤感染、產道感染或出生後的人際接觸感染,若是產前通過胎盤垂直感染,因新生兒出生後短時間內來自母體的抗體量仍不足、免疫力較弱,因此病情常較為嚴重。
楊生湳表示,新生兒感染腸病毒的症狀包括發燒、活力不佳、食慾降低等輕微症狀,也可能發生腦炎、肺炎、多重器官衰竭等重症,尤其這波伊科病毒11型與國內常見的腸病毒71型不太一樣,會先攻擊肝臟、心臟、腎臟,出現猛爆性肝炎、心肌炎等,最後導致腦炎,可能在1天內發展為敗血性休克。治療新生兒腸病毒的關鍵在於快速診斷,台灣已引進PCR檢驗技術,只要醫師能快速診斷,便可使用免疫球蛋白盡快治療。
針對新生兒腸病毒流行期的防疫措施,楊生湳呼籲準媽媽們產前14天應做好手部及呼吸道衛生,減少出入人多和空氣不流通的場所,並盡量避免接觸有症狀的人士,以減少可能的感染機會。產前14天至分娩前後如有發燒、呼吸道症狀、腹瀉、肋肌痛等,應主動告知醫師;產後如疑似感染腸病毒,在症狀緩解前,應避免母嬰同室、勿接觸新生兒,哺乳期間如有不適或出現疑似腸病毒症狀,應徵詢醫師是否繼續哺餵母乳,且應先與新生兒隔離。
此外,照顧者應避免對新生兒親親、抱抱,家中大人或小孩如身體不適,不接觸新生兒;家人、親友或醫護人員接觸或照顧新生兒前,應以肥皂洗手至少20秒,必要時應更衣或配戴口罩。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