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有在投資,攤開帳本卻像一場空?投資前,先打破這 8 個迷思
明明有在投資,但無論是買 ETF 或是基金、個股,但卻好像白忙一場,獲利跟自己無關──這真的是很多投資人的痛點,除了前面提到「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買賣」這個心態之外,接下來我們不未卜先知,但幫你來一一 破解為什麼總是賺少賠多的投資迷思。
迷思 1:買很多 ETF 或基金,就是分散風險
「雞蛋不要放在同一個籃子裡」,這是我們在做投資理財時常見的一個法則。
分散投資確實是降低風險的有效方式,可是我常遇到很多可愛的遠方朋友來信詢問投資理財的問題,以為自己已經分散風險了,但其實卻很集中,像是以下兩個例子。
【例A】
璇依小姐姐您好,我目前有定期定額扣款國泰永續高股息(00878),復華台灣科技優息(00929)跟凱基優選高股息 30(00915),請問有什麼需要調整的嗎?
【例B】
小姐姐您好~想請教您,我剛存基金快一年了!有存「統一奔騰」、「 統一黑馬」、「 野村高科技」、「野村優質」和「摩根美科」,各 3000 元! 請問會不會分太散了?還是專攻哪一個就好了呢?
仔細看看,有發現這兩位朋友的問題在哪裡嗎?小姐姐來解答囉!
朋友需要糾正的問題是滿手高股息ETF,背後持股重疊性高,而且全都是股票,並沒有搭配防禦性或是負相關資產。
朋友選擇存具有超額報酬的基金,但買了好多好多檔台股基金,檢視基金持股雖然有分散,但地區投資只有台灣。
那根據上述兩個例子,可以怎麼樣改善變得更好呢?最簡單的方式,就是透過資產配置。
配置可以粗略分為三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標的性質,第二層面就是地區,第三層面則是投資標的。
(1)商品性質: 股票、債券、多重資產。(市值型ETF 搭配美國公債ETF 就是標準股債配置)
(2)地區: 台灣、美國、新興市場等。(台股基金搭配美國基金以及新興市場股票,做到地區分散)
(3)投資標的: 股票又可分為科技股或是醫療保健、公用事業等防禦類股。
迷思 2:有配息就是好棒棒
高股息 ETF 在近幾年很受到投資人追捧,很容易讓台灣的投資人認為所有商品都得要配息,但事實真是如此嗎?我們要先了解,「息」來自公司獲利,公司有獲利所以分潤給股東。
那為什麼美國科技業公司大部分都不配息?因為這些公司偏好把獲利再投資,提升公司價值、替股東創造更大的價值。
巴菲特旗下的波克夏公司也堅持不配息,大型科技巨頭亞馬遜和特斯拉也都不配息。股息是公司分享利潤的方式,不全然是投資人選擇的標準,過度依賴股息商品,可能導致忽視資產增值的重要性。
迷思 3:所有股票長期都會增值
並不是所有公司都有長期成長的能力,行業趨勢、公司競爭力及經營策略都是影響股票價值的重要因素,以下分享我自己是如何觀察科技產業的發展。
首先,要關注這家公司在產業裡的競爭優勢,也就是這家企業的護城河是不是夠高、夠穩,足以讓競爭對手難以跨越;再者要觀察這家公司,有沒有持續創新跟資本利得投入的能力;科技本來就日新月異,企業需要持續開發新的商品,也才能帶來新的營收來源,才能進一步推升股價。
迷思4:把錢放銀行定存,保本又能有利息
過往大家認為把錢放在銀行的「安全」,指的是本金受到銀行保證保本,所以不會像投資股票或基金那樣面臨虧損風險,但是這樣看似安全的背後,卻可能隱含危險!雖然金額看似保本,但在不知不覺中,錢卻變薄了!
最關鍵的因素就是通膨侵蝕了購買力。
假設現在有 1 千萬現金,什麼都不做、在 3% 通膨幅度下,錢不會憑空不見,但會越來越薄,如前面的圖表所列,20 年後的消費力會直接打 55 折 (554 萬),如果通膨是 4% 的話,原本的 1 千萬在 20 年之後更是只剩 456 萬的價值。
那麼,該如何減少定存帶來的風險呢?可以透過多元化投資,例如將部分資金配置到其他資產以分散風險,或是選擇利率較高的定存方案; 總之請記得,定存的「安全性」只是針對本金保障而言,無法抵禦通膨等外部經濟因素的影響。
迷思5:有高報酬,才值得投資
循著上述的迷思,你肯定想問,那既然看穩健的定存無法跑贏通膨,那就積極尋找高報酬的商品吧!沒錯,雖然高報酬看起來很吸引人,但投資的價值不僅僅取決於報酬率,還需要考慮風險、投資目標和資金的可持續性。 高報酬伴隨高風險,當投資標的聲稱有高報酬時,往往意味著其風險也很高,甚至可能面臨本金虧損的可能性。
像是某些虛擬貨幣可能短期內上漲數倍,但價格波動極大,也可能迅速歸零。「幣圈一天,人間十年」,如果只追求高報酬,可能會忽略資產的潛在風險,導致損失難以承受。
另外也須要有警覺性,高報酬可能是騙局,某些聲稱高報酬的投資標的,可能涉及詐騙或龐氏騙局,例如一開始會承諾穩定的高回報,但實際根本無法。 保證固定高報酬、風險極低的「機會」,通常是值得懷疑的。
迷思6:無腦 all in 就對了
所謂「all in」,指的是將所有資金投入單一資產。在市值型 ETF 大漲之下,常聽到許多人說,反正無腦「all in」0050 就好了,因為 0050 就已經做到市值分散,也沒有將所有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聽到這裡好像都很有道理,但這卻大大違背了資產配置的基本原則。
市值型 ETF 雖然是分散了個股的風險,但卻無法避免系統性風險,也就是說,如果又遇到 Covid-19 或是像 2025 農曆年節期間橫空出世的 DeepSeek,衝擊全球金融市場,一籃子的股票也是會一起下跌的,又如果你剛好急需用錢,是不是就被迫砍在低點? 2025 年 2 月 3 日當天,台股可以下殺近千點,台積電市值一天蒸發近2 兆,0050 跌幅為 5%。 但如果你的資金有分散在債券的話,就能看到它在股票下跌時的保護力,需要變現時也能透過處分債券,而非砍在阿呆股。
將資金分散於不同類型的資產(如股票、債券、不動產、現金等)和不同市場,可以減少單一資產表現不佳對整體投資的影響。若某一資產表現不佳,其他資產或許可以彌補損失。
相反的,「ALL in」的策略就是讓自己完全暴露在單一資產的風險之中,無任何緩衝。請記住投資永遠有風險,即使是看似穩健的資產也可能出現問題。
例如股票,可能因公司破產而歸零;房地產可能因政策變動或市場崩盤而大幅貶值,而虛擬貨幣波動性極高,價格可能暴跌。因此如果「ALL in」在上述任何商品,就可能會面臨財務崩潰的風險。
迷思 7:等有錢之後再來投資
你是否也認為投資就是「有錢人的遊戲」,過生活都不夠了,又怎麼談投資呢?等到有錢再說吧!但是請記得,愛因斯坦曾說過複利是世界第八大奇蹟,也就是越早開始、越能感受到複利的威力。 同時也要記得巴菲特的滾雪球理論:「只要找到濕的雪,和很長的坡道,雪球就會越滾越大。」
濕的雪用來比喻投資報酬率,雪球則是資產,「時間」則是投資的重要因素,更直覺的意思就是,只需要小額資金、選對坡道,越早開始投資,就有機會像滾雪球一樣,把資產越滾越大。尤其隨著投資工具的普及化,投資門檻大幅降低,例如 ETF 和定期定額基金等工具,都很適合小額資金的投資者,讓更多人能開始從小資金開始累積財富。
迷思 8:定期定額就保證穩賺不賠
定期定額確實大概率來說是個投資的好方法,但是如果你選擇的投資標的是長期下跌或沒有增長潛力的資產,還有堅持的時間不夠長,即使定期定額也可能虧損。
定期定額的成功取決於最終會上漲的市場,如果選擇的市場長期低迷,如特定國家或行業的市場,定期定額的效果會受限;又或是如果你投資於長期表現不佳的標的,例如夕陽產業或某些國家市場,即使是透過定期定額,最終仍可能虧損。
(本文摘自《翻轉月光焦慮的理財必修課》,幸福文化)
延伸閱讀
只要不懂,再好的機會都不該出手!一張圖、10 個問題看懂查理蒙格的投資準備
為何巴菲特說「分散投資」是無知的行為?2 大誤區害你愈分散,報酬愈差
加入《經理人》LINE好友,每天學習商管新知
顯示全部
留言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