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上吐下瀉是諾羅病毒?一張圖看懂!醫:今年症狀一次擁有。

今健康

發布於 03月13日22:20

諾羅病毒來勢洶洶,不少網友直呼「拉/吐到不要不要的」,究竟諾羅病毒是個什麼樣的疾病?得了會怎樣?沒有疫苗、酒精無效、也沒有特效藥,該怎麼預防、治療?悅健耳鼻喉科診所林哲民醫師詳細說明。

上吐下瀉是諾羅病毒嗎?
有哪些症狀?一次瞭解!

什麼是諾羅病毒?為什麼會得?
林哲民醫師表示,諾羅病毒是最常引起病毒性腸胃炎的病毒之一,傳播途徑主要是吃到受到病毒汙染的食物,例如沙拉、三明治、冰品、生鮮蔬果、貝類海鮮等生食或難以加熱滅毒的食物;以及口糞傳染,包括接觸到飛沫、嘔吐物、糞便等。

醫師表示,諾羅病毒的傳染力非常強,只要10幾顆病毒就能致病。潛伏期約1-2天,接著患者會出現上吐下瀉等極度不適的症狀,視個人症狀可能維持2-3天。

諾羅病毒會有哪些症狀?
醫:今年諾羅讓你一次擁有。
身為醫師自然偶爾也會受感染生病,林醫師就分享自己日前是症狀全中。第一天發燒、無力畏寒、肚子脹氣、手腳痠痛。第二天就開始出現嚴重腸胃不適,包括噁心嘔吐、腹部絞痛、嚴重腹瀉、食慾極差。

林哲民醫師指出,其實以往諾羅病毒等病毒性腸胃炎,較少有發燒、更少有肌肉痠痛等症狀。今年比以往還要兇,很可能和免疫負債及病毒變種有關。「今年諾羅讓你一次擁有。」林醫師表示。

#林哲民 #諾羅 #諾羅病毒 #腸病毒 #上吐下瀉 #嘔吐 #腹瀉

諾羅病毒少有重症風險,
3族群仍要留意防脫水。

3族群仍要留意:
林哲民醫師表示,諾羅病毒一般而言不會帶來生命威脅,但仍有三大族群需要多加留意,以避免休克,包括嬰幼兒、年長者、免疫力低下者。

要小心脫水引休克:
醫師說明,諾羅病毒會讓人上吐下瀉,容易使人水分流失;嘔吐症狀更麻煩,因為難以補充水分、電解質。若病情嚴重使身體脫水,便有休克風險。而嬰幼兒身體水分含量高、身體缺水難表達或自行補充;年長者則需留意脫水對老化的器官影響;免疫力低下者則容易有更嚴重的疾病危害。

出現脫水症狀提高警覺:
因此提醒,若是出現脫水症狀需多加留意,包括脈搏變快、呼吸急促、口乾舌燥、尿量減少、眼乾不適等。尤其風險族群,建議盡早就醫治療。

#林哲民 #諾羅 #諾羅病毒 #腸病毒 #上吐下瀉 #嘔吐 #腹瀉

諾羅病毒無疫苗、酒精無效
要怎麼預防?治療?休養?

如何預防諾羅病毒?
由於酒精消毒無法防範諾羅病毒,目前也沒有疫苗能夠預防,而主要傳染途徑又是在飲食,因此林哲民醫師表示,預防之道就是用肥皂勤洗手,尤其是如廁後、用餐前。飲食則建議優先選擇妥善煮熟的食物,盡量避免沙拉、三明治、冰品、生食蔬果、貝類海鮮等可能風險。

如何治療、休養?
諾羅病毒目前沒有特效藥,林哲民醫師指出,治療上仍以支持療法、針對症狀治療,約2-3天康復。休養期間多補充水分,可選擇等滲透壓液補充糖分及水分。而運動飲料補充電解質則可先加水或選比較不甜的,以免糖分過量加重腸道負擔。另外也可以補充益生菌,急性期可加倍補充,有利恢復腸道菌叢。若情況允許,也鼓勵休息兩天無症狀再上班,以防傳染給其他人,尤其餐飲工作者。

飲食2重點:
由於諾羅病毒會讓胃口極差,林哲民醫師建議若不會餓也不用勉強。飲食清淡「可以鹹、不要油」,像是稀飯就別加肉鬆、麵筋等較油的配料或配菜,可選海苔、海苔醬、瘦肉等。若要方便,也可以吃便利商店的飯糰但不吃料,如此便能暫時充飢,也補充一些營養和能量。

#林哲民 #諾羅 #諾羅病毒 #腸病毒 #上吐下瀉 #嘔吐 #腹瀉
#林哲民 #諾羅 #諾羅病毒 #腸病毒 #上吐下瀉 #嘔吐 #腹瀉

《延伸閱讀》

.一張圖看懂感冒、流感、新冠。6危急徵兆盡速至大醫院就診!

.什麼是免疫負債?常見8疾病症狀小心「病菌圍攻」,風險族群早打疫苗。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健康指南:防癌行動GO

建立正確的觀念,了解如何預防及治療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小便的瞬間「碰」一聲…他的膀胱竟破裂了 手術見已嚴重纖維化!醫揭行為原因

鏡週刊
02

男子長期飲酒 小便突感腹部劇痛竟是膀胱破了

中央通訊社
03

70歲男回春「細胞年齡僅55歲」 7習慣幫大忙!

中天電視台
04

35歲女胃痛拖半年才就醫!醫一看搖頭:全都擴散了

中天電視台
05

薑還是老的辣!62歲媽媽快速瘦下18公斤 「只靠5招」驚掉網友下巴

中天電視台
06

「臉上3條紋路」恐是心臟病警訊!耳垂出現皺摺注意 1圖自測風險

常春月刊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