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全台每年吞11億顆安眠藥!食藥署警告:吃安眠藥「5件事絕對不能做」

康健雜誌

更新於 07月25日03:51 • 發布於 07月25日03:51 • 出處/康健雜誌 文/趙俐雯整理 圖/photoAC
全台每年吞11億顆安眠藥!食藥署警告:吃安眠藥「5件事絕對不能做」

據健保署統計,2023年全台開立安眠藥已逾11億顆,服用安眠藥入睡者高達450萬人。食藥署提醒,若長期依賴安眠藥入睡,誤用或濫用恐導致成癮。想確保用藥安全,應掌握哪些用藥原則?

據衛福部健保署統計,2019~2023年間,國人安眠藥用量已增加22%,光2023年一整年,全台醫療院所開立的安眠藥就高達11億6,725萬顆。

50歲以上族群,最易慢性失眠

台灣睡眠醫學學會2017年公開的「慢性失眠者輪廓分析」報告指出,慢性失眠者以高齡族群居多,50歲以上失眠人數比率高達55.1%。

因此,如何安全、有效提升睡眠品質,已成為重要課題。

楊聰才身心診所院長、精神科醫師楊聰財指出,助眠藥物雖能短暫改善睡眠,卻可能造成民眾入睡時,對於藥物的依賴,甚至可能導致認知退化及失智等風險。

長期服用2類傳統安眠藥,恐出現哪些副作用?

目前常見的傳統安眠藥,主要有以下2種類型,隨著成分的不同,運作方式也略有差異:

1. 苯二氮平類(Benzodiazepines):歷史悠久,能透過抑制大腦神經活性,達到鎮靜效果。

2. Z-Drug類:於特定神經受體運作,能加速入睡、減少宿醉感,在全球廣泛使用。

楊聰財說明,針對苯二氮平類和Z-Drug類安眠藥,若長期依賴或使用劑量過高,容易抑制大腦功能,造成以下情況:

‧ 對於安眠藥產生成癮性及戒斷反應

‧ 記憶力變差、注意力無法集中、腦霧

‧ 嗜睡、昏沉、頭痛

‧ 出現夢遊、無意識吃東西、打電話,甚至開車等複雜性睡眠行為

新型安眠藥和傳統安眠藥有何不同?

楊聰財指出,近期睡眠醫學已針對食慾素(Orexin)系統研發出新藥「食慾素受體拮抗劑」。食慾素是大腦下視丘分泌的神經肽,負責調控覺醒與睡眠切換,若活性過高會導致難以入睡、夜醒。

食慾素受體拮抗劑不直接抑制大腦神經活性,而是透過阻斷覺醒神經元活化,達到安眠效果。相較於傳統安眠藥,較不會影響記憶力、引發戒斷症狀,也無抑制呼吸中樞的風險,提供失眠者相對安全的選擇。

安全服用安眠藥,食藥署提醒9原則

除了注意藥品成分,更要以正確方式服藥。食藥署表示,為確保服藥安全,建議民眾掌握以下「5不4要」原則。

5不:

1. 不自行購買鎮靜安眠藥。

2. 不擅自增量或停藥。

3. 服藥後不併用酒精性飲料。

4. 服藥後不開車或操作機具。

5. 安眠藥屬於第3、4級管制藥品,不得轉售或轉讓。

4要:

1. 用藥要遵照醫師處方。

2. 用藥要配白開水。

3. 用藥後要馬上就寢。

4. 用藥之外,應配合調整睡眠作息。

食藥署表示,服用鎮靜安眠藥並非解決失眠的萬靈丹,呼籲慢性失眠的民眾,除了服藥,平時應培養正常生活作息、適度運動,並少用3C產品,才能有良好睡眠品質。如果有關於鎮靜安眠藥的任何問題,應首先諮詢醫師或藥師。

(本文諮詢專家:楊聰才身心診所院長、精神科醫師楊聰財)

資料來源:食藥署

延伸閱讀:

「三伏貼」是什麼?三伏貼效果、禁忌和2025三伏天日期解析

體檢看到「脂肪肝」別再當沒事!現在做3件事,有助逆轉肝健康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

查看原始文章

健康指南:保健食品迷思

保健品越吃越健康?專家告訴你真相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很多人會吃!醫曝台人早餐「4地雷組合」恐釀三高

三立新聞網
02

吃冰跟經痛有關?蘇怡寧打臉「都是習俗認知」:自己不吃別禁止別人

CTWANT
03

她超愛喝冰飲「26歲就長滿子宮息肉」!醫曝狂喝飲料3大風險:容易造成氣滯血瘀

姊妹淘
04

史丹佛研究發現 人體從這年紀開始呈現「斷崖式衰老」

NOW健康
05

百萬YTR猝逝! 非心肌梗塞「健檢正常卻忽略血壓」

中天電視台
06

蔡依林9點半就寢、郭富城晚睡早起 醫師給出真正評論…

信傳媒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