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罷免慘敗 一文看懂外媒怎麼說中國角色+反中牌失靈
台灣史上最大規模的立法委員罷免行動在26日落幕,外媒普遍報導指出,這場針對24位國民黨立委的罷免案最終全數失敗,不僅讓執政的民進黨錯失翻轉立法院的機會,也顯示民意對其「反中」路線與高度政治動員產生疲乏與反彈。
多家國際媒體認為,這次罷免案不僅是內政挫敗,更在美中角力影響下,成為1次敏感且具指標性的民主考驗。
根據《路透社》報導,台灣這場空前規模的罷免行動由民間團體與執政黨支持者發起,針對24名被視為「親中」或阻撓立法院法案運作的國民黨立委。
儘管動員力驚人,最終未有任何1案達成罷免門檻,全部立委留任。報導指出,這對民進黨而言是重大挫敗,原本冀望透過罷免案打破國民黨與民眾黨掌握的國會多數,如今目標破局。
《美聯社》亦指出,儘管總統賴清德呼籲支持者以罷免為手段糾正「立院濫權」,但選民明顯表達對罷免政治工具化的疑慮與厭倦。報導強調,這場投票結果讓DPP無法如願改變立法院權力結構,民進黨必須反思其政治動員策略。
《金融時報》進一步指出,這場罷免行動之失敗,反映出台灣民眾對民進黨高調反中、訴諸民族情緒的策略出現疲乏,特別是在中間選民與青年選民中尤為明顯。
該報引述學者分析,選民對「將立法院運作困境簡化為親中與愛台的對立」感到反感,加上DPP在罷免宣傳中未能提出具體政策論述,使得投票率偏低、動能受限。
《衛報》則稱,這場以「總統對抗立法院」為主軸的動員雖聲勢浩大,卻未能獲得廣泛認同,反而激起部分民眾對民主制度濫用的疑慮。報導指出,罷免案本應為民間對公職表現的不信任機制,卻在此次被轉化為政黨對抗工具,最終導致失敗。
對此結果,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對外表示,罷免案全數失敗代表人民選擇穩定、不願再見到對立升高。他呼籲賴清德政府放下對立思維,回到理性施政。
民進黨方面,秘書長林右昌則對外表示尊重選民選擇,並強調罷免案結果不應簡化為政黨間的勝負,而應看作一次民主制度的實踐。他同時呼籲國會應恢復法治與程序正義,回應多數民意的期待。
外媒普遍也關注中國因素。《路透社》引述台灣政府消息人士指出,中國透過輿論操作與網路資訊戰,試圖干擾罷免案投票,並削弱民進黨主導的動員成效。對此,中國外交部並未正面回應。
《金融時報》與《衛報》皆指出,台灣這次罷免案不僅是內政事件,也被國際視為民主制度能否抵擋極端政治動員與外部勢力干預的試金石。在中共對台施壓日益升高的背景下,台灣如何處理內部政治對抗與民意分歧,將影響其民主制度的未來走向。
儘管首波24案全軍覆沒,但仍有7件罷免案預定於8月23日投票。根據目前趨勢與外媒分析,多數觀察人士不看好後續罷免能成功,除非民進黨能迅速調整策略,並聚焦於更具政策內容的訴求。
顯示全部
留言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