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顎手術權威長期「打呼」!為防失智與心血管疾病,決定動大刀自救
你以為打呼只是睡覺吵一點, 頂多吵到枕邊人?林口長庚整形外科顱顏中心主任林政輝,曾經也這樣想。直到今年4月,一張睡眠檢查報告讓他下定決心動手術自救,不只是為了預防失智、避免心血管疾病,更是為了遠離睡眠呼吸中止症可能引發的嚴重健康風險,讓自己擁有更健康的未來。
身為國內正顎手術權威,林政輝替無數患者解決打呼與呼吸中止問題,卻沒想到,自己也成了「患者」之一,甚至一度忽視這背後潛藏的危機。
臉型圓潤、下巴略短,是多年來林政輝給人的印象。人稱「輝哥」的他,是國內正顎手術的權威,師承羅慧夫、陳昱瑞等國際顱顏名醫,長年致力於唇顎裂重建、正顎手術與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治療。臨床上,他替無數患者改善打呼與呼吸道阻塞,幫助他們重拾健康、清醒的生活。
正顎權威決定動刀跟「這原因」有關
然而,今年4月,當他看到自己的睡眠檢查報告,發現數據急遽惡化時,便當機立斷,接受長庚顱顏團隊首創的「多片式上下顎旋轉前移手術」,終結多年打呼的困擾。
術後2個多月,他接受《康健》專訪,臉型線條明顯拉長、下巴前移1.2公分,輪廓更為立體。最讓人驚訝的變化,是原本斑白的頭頂,竟悄悄長出黑髮。他的老師陳昱瑞笑說:「ˊ連頭髮變黑了!」
對於這位正顎手術權威選擇動大刀處理「打呼」,許多人感到意外。林政輝坦言:「其實我也不願意手術,畢竟正顎手術不是小事,手術難度高,病人承擔的風險也不低。但真正促使我下定決心的,是對健康風險的警訊。」
國外研究:患睡眠呼吸中止症,失智風險提高
他指出,近年愈來愈多國外研究發現,睡眠呼吸中止症會造成間歇性缺氧,進而加速大腦中β-類澱粉蛋白與Tau蛋白的堆積,而這正是引發阿茲海默症與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險因子。
更何況,家中長輩就有人罹患失智症,讓他對這項風險特別敏感。「既然已經知道打呼背後藏著這些健康風險,就應該及早處理。」對他而言,這不只是保護自己,更是為了不成為家人的負擔。
林政輝也指出,在今年的睡眠檢查與健康追蹤中,他發現主動脈、頸動脈與冠狀動脈已有些微鈣化,「這些都是身體給我的提醒,如果現在不處理,未來可能會累積成更大的問題。」
以為只是累到打呼,其實是呼吸卡關了
其實,林政輝的「打呼」問題,從年輕時就已經存在。只是當時工作忙碌、值班熬夜,他從未察覺自己睡覺會打呼;一直到結婚後,才被太太提醒:「你晚上睡覺會打呼喔。」這才是他第一次知道,原來自己睡覺時真的會打呼。
讓他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剛升任主治醫師的第一年,和陳昱瑞一起到韓國開會,兩人同房。隔天一早起床,好脾氣的老師忍不住提醒他:「林醫師,你晚上睡覺會打呼喔。」
林政輝回想當時,表情略顯尷尬地說:「老師是很客氣的人,會讓他開口講,表示我的打呼聲吵到他睡不著。」
老師的提醒,讓他開始意識到,這可能不只是單純打呼,而是一個需要處理的問題。當時,林政輝長期為鼻塞所苦,到耳鼻喉科檢查後發現,是鼻中膈彎曲、鼻道狹窄所引起。
他心想,打呼會不會是因為鼻道不通造成的?於是決定接受手術治療。術後,打呼的情況確實改善不少。
手術後仍無法徹底解決呼吸問題,讓他決心深入研究
鼻中膈手術後,他的打呼雖然明顯改善,卻仍無法徹底解決呼吸道阻塞的根本問題。2004年,睡眠中心希望針對因顎骨結構異常所導致的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尋找更有效的治療方式,老師也鼓勵他投入這個領域,他開始專注於相關手術的研究與發展,開啟了在睡眠呼吸中止症手術領域的專業之路。
「到了美國史丹佛睡眠研究中心之後,我才真正了解什麼是『打呼』的全貌,」他回憶一個難忘的經驗。2009年,他前往美國史丹佛大學的睡眠研究中心,進修睡眠醫學。有次上課,Christian Guilleminault教授(已故史丹佛醫學院睡眠研究權威)一看到他,就直言:「你有睡眠障礙。」
這段在美國的進修經歷,讓他更深刻理解,導致睡眠障礙的根本原因,往往不只是表面症狀,而是結構問題所造成的氣道阻塞。唯有從結構著手,才能真正解決無法熟睡的困擾。
他以自己的經驗為例,雖然鼻腔通了,但下顎狹窄的問題一直沒解決,導致呼吸仍不順暢。他打了個比方:「呼吸道就像一條高速公路,要一路從台北通到高雄,每一段都得順。如果中間有一段塞住了,前面再怎麼通,也會回堵。」
睡覺時血氧只有90%,該不該冒險動手術?
回到台灣後,林政輝到睡眠中心進行檢查,結果顯示,他罹患中度睡眠呼吸中止症,睡覺時血氧濃度僅有90%(正常應≧95%)。其實早在2016年,他就曾做過測顱X光影像檢查,發現呼吸道最狹窄處僅9.78毫米(正常為10至11毫米),且舌骨位置也有異常。
後來,他嘗試將下顎往前推再拍一次影像,結果所有數值都回到正常,顯示結構調整確實能改善氣道通暢。
這次睡眠檢查,讓他更確定自己有睡眠呼吸中止症,也更有信心「多片式上下顎旋轉前移手術」能夠改善問題。然而,畢竟是大型手術,他內心還是有所顧慮。手術再怎麼熟悉,風險依然存在。林政輝深知,就像再熟練的飛行員也有機率發生事故,身為一個父親,他不得不思考,若有萬一,家人該怎麼辦?
從醫師變病人,更能感同身受
2020年,新冠疫情悄然來襲。那段期間,他發現自己的呼吸狀況似乎變差了,於是買血氧機測量數值,偶爾白天靜止時,血氧竟然只有95%,對一位熟知標準數據的醫師來說,這已是異常警訊。
為了確認病情是否惡化,今年他再次接受睡眠檢查,結果比他預期的還要糟糕。睡眠呼吸中止指數(AHI)從過去的20幾「倍增」至57,血氧濃度降到85%。這樣的變化不只影響夜間睡眠,也讓他白天精神不濟、注意力不集中,連反應速度都變慢了。
「該動手術了。」他終於下定決心,在今年4月9日接受手術,執刀的是自己一手帶大的學生王柏方醫師。「她的正顎手術是我從頭開始帶她的,我說什麼,她馬上能懂,做的手法也和我一樣,彼此有信任感。」作為顱顏外科醫師,她的生活被滿滿的手術與門診排得密不透風,這場歷時7、8個小時的手術,還是硬在夾縫中擠出時間完成。手術地點選在獲得國家品質金獎標章的長庚顱顏中心,術後復也超乎預期,術後1週上課、2週看診、3週就恢復上刀工作。
「醒來在恢復室時,我第一個感覺是:呼吸道暢通無阻,真的舒服。」林政輝說。
過去,面對病人的提問,他總是依據書本、期刊、老師的指導,照著理論解釋手術內容與預後。但這次,當他自己從手術室醒來、走過恢復的每一個細節,那種親身體會讓他與病人的距離更近了,更能感同身受。
打呼不一定都要動大刀,但也不能一拖再拖
他也更加堅信,「打呼」絕對不只是睡覺吵一點這麼簡單,睡眠呼吸中止症往往是身體發出的警訊,若能及早處理,就是對自己健康、對家人未來最深的守護。
他提醒,不是所有打呼都需要動大手術,應先釐清是骨骼結構問題,還是因為軟組織鬆弛、肥胖、鼻道狹窄等因素造成,經過完整評估後,再選擇適合的治療方式。
「呼吸器、減重、鼻中膈手術都有可能幫得上忙,但如果問題真的出在骨骼結構,還是得靠手術才能真正解決。」他提醒,如果自己或家人長期有打呼、白天嗜睡、早上頭痛、注意力不集中等情形,別再輕忽。這些症狀,反應出來的「累」,有可能是睡眠呼吸中止症悄悄在警告。主動就醫評估,是改變健康與生活品質的第一步。
延伸閱讀: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