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美以打怕了!伊朗計劃透過中國「北斗衛星系統」填補空防漏洞
伊朗今年6月遭到以色列轟炸,境內3處核設施更被美軍的巨型鑽地彈攻擊。如今有分析人士指出,德黑蘭已計劃簽署加入中國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協議,這可能擴大北京在中東的影響力,尤其在先進技術成為全球新戰場的當下。
據香港《南華早報》的報導,該計劃是在伊朗今年6月與以色列及美國爆發為期12天的戰爭後所提出的,該場衝突最終導致伊朗軍事及核設施面臨重大損失。
伊朗副通訊部長奇察茲(Ehsan Chitsaz)上個月在當地報紙《哈姆-米罕報》(Ham-Mihan)的1次訪談中表示,伊朗計劃將部分基於地理定位的服務,例如交通與農業相關的系統,遷移至其他平台,「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正著手推動替代方案,例如中國的北斗系統,這在德黑蘭與北京進行的長期合作協議談判中,被列為主要議題之一。」
德黑蘭戰略研究中心(Centre for Strategic Studies)研究員達雷尼(Ali Akbar Dareini)表示,伊朗轉向北斗系統是1項「真正」出於伊朗戰略考量的決策,具有長遠影響,其根源在於過去依賴西方技術所帶來的「痛苦經驗。」
達雷尼指出:「在6月那場持續12天、由以色列與美國發起的侵略戰爭期間,有報導指出伊朗的GPS訊號遭到干擾,這段痛苦的經歷可能迫使伊朗加速尋求GPS的替代方案。」
法國格勒諾布爾政治學院(Sciences Po Grenoble)講師南切尼(Theo Nencini)表示,伊朗正試圖查明其防禦系統中的漏洞,「伊朗的決策者與戰略專家目前正嘗試理解他們防禦體系中的缺陷,以及美國與以色列的系統如何成功滲透其中。」他認為,伊朗試圖在這段「艱難複雜的時刻」靠攏中國。
南切尼續稱:「這項宣布有利於中國的形象,並鞏固北京意圖將自身及其高科技產品,定位為美國可信替代選項的企圖,尤其是在這些敏感領域。」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由約60顆衛星組成,自2020年起實現全球覆蓋,並沿著「一帶一路」(Belt and Road Initiative)路線持續拓展。中國方面表示,目前北斗系統已為近140個國家提供服務。中國從未證實曾向任何國家提供軍事等級的北斗應用。
報導補充,中伊在北斗系統上的雙邊合作可追溯至2020年,當時時任伊朗駐中國大使克沙瓦爾茲扎德(Mohammad Keshavarzzadeh)曾向中國國際廣播電台表示,中國將向伊朗提供北斗系統。
那不勒斯東方大學(University of Naples L’Orientale)教授、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歐洲校區高等國際研究學院(Johns Hopkins SAIS Europe)兼任教授法爾德拉(Enrico Fardella)指出,這一舉措將進一步擴大中國在中東的存在,甚至可能延伸至「軍事生態系統。」
他說:「北斗不只是導航系統,當它與中國的無人機、飛彈及衛星支援整合時,就會成為1個更龐大的軍事生態系統。這意味著中國無需在當地部署軍隊或硬體,也能協助伊朗。」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中東研究所教授范鴻達指出,若伊朗在國防與其他敏感領域更仰賴北斗系統,這將「明確提升中國在中東的存在」,並「展現對中國科技與軍事進展的認可。」
與此同時,觀察人士補充,中伊在北斗系統合作也可能吸引該地區更多國家加入。自2019年以來,中國已舉辦4屆「中國-阿拉伯國家北斗衛星系統合作論壇」,以推動北斗系統在中東地區的應用。
其中,美國在波斯灣地區的盟友,尤其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與沙烏地阿拉伯,與中國的合作最為活躍。這2國近年來大量購買中國武器,也積極引進中國的高科技技術,如人工智慧與5G。
范鴻達表示:「對於重視外交多元化的國家來說,中國會成為1個選項。儘管中國與美國之間存在某種競爭,但共存並非不可能,在中東也是如此。」
那不勒斯東方大學的法爾德拉補充,中東將逐漸成為科技戰場,反映出中美在該地區的科技競爭日益激烈,「如今的中東似乎正在成為新的科技戰場,但並非是基地或炸彈,而是在衛星與網路等領域。」
近年來,在來自美國的壓力下,中國與伊朗的安全合作有所升溫。中國與伊朗已與俄羅斯多次舉行聯合海軍演習。雖然中國長期堅稱其不向伊朗或其他交戰國販售武器,並強調其對軍民兩用產品出口實施嚴格管控,但美國財政部上週對來自中國大陸、香港及台灣的多家企業實施制裁,理由是它們支持伊朗的軍事無人機項目。
留言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