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機器人製造的「精準度」?拆解追求完美的 7 大技術策略
在全球製造業中,機器人不只是解決缺工問題的輔助工具,也因為精準與高效優勢,成為提升品質與效率的力量之一。精密製造機器人可應用在半導體微縮組裝、醫療器材加工等高難度工序中,降低人為失誤與材料浪費,並支援節能與精實生產。根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IFR),高精度自動化有助於達成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尤其是在綠能設備與長壽命產品的製造領域。
然而,要讓機器人「追求完美」並非一蹴可幾,尤其是在投資項目、整合技術與適應,以及員工技能培訓,以及長期維護等各方面都須持續維繫。《Robotics Tomorrow》彙整出 7 種關鍵技術策略,幫助製造業提升機器人的精度與穩定性。
1.先進控制演算法
比起預設控制模式,採用自適應控制(Adaptive Control)、模型預測控制(Model Predictive Control)、力控制(Force Control)或基於學習的控制(Learning-Based Control),可讓機器人在環境條件變化時依然保持穩定表現。
2. OD(外徑)加工技術
機器人可以處理生產線上的大部分任務,包括需要高精度校準的作業,例如 CNC 加工或外徑(OD)研磨。精密機械可幫助汽車等產業製造關鍵零件,例如活塞,或製造如滾柱軸承等產業常用元件。《Robotics Tomorrow》建議,結合精密軟體的 OD 研磨機能實現近乎精確的零件規格,幫助企業達到安全合規要求。
3. 高解析度的感測器組合
機器人需要對周圍環境有全面的了解,才能實現工作任務,其中便可透過不同的感測器組合,來加強機器人的能力,包含雷射掃描儀、聲音感測器、光達(LiDAR)、溫度與壓力感測器、電腦視覺與力矩感測器等多元配置。在執行任務過程中,機器人也可藉此不斷學習更多有關環境的知識,並學習如何按照類型識別項目,讓動作和決策更加精準。
4. 精密致動器與傳動系統
致動器是機器人能夠流暢運動的關鍵。因此,精密機器人製造需要同樣先進的致動器與通訊系統來驅動系統。這些組件會因機器不同而有所差異,但可能包括伺服馬達、聯軸器、軸套、空氣軸承系統、諧波減速機以及壓電致動器。《Robotics Tomorrow》表示,提升這些零件之間的動力傳輸效率,將有助於提高精度與效率,實現全天候「近乎完美」的運動。
5. 結合人工智慧(AI)
在傳統控制方法中,機器人的運動路徑與動作參數通常依賴預先設定,一旦外部環境或工件狀況發生變化,就可能產生誤差。為了避免此一狀況,製造業者也可以嘗試在各種應用中結合機器學習和 AI,找出最適合融入工作流程的方式,因為 AI 強化學習(Reinforcement Learning, RL)技術能根據每次任務誤差進行調整,不斷更新決策策略,再搭配資料清理技術,機器人可在長期運行中不斷自我優化,提升對變動情境的適應能力,並在高混合、小批量生產環境中保持精度。
6. 即時動態 GPS(RTK GPS)
製造業的工作作業範圍可能涵蓋數十萬平方英尺,有些機器人必須經常在其中穿梭,因此必須知道前往的方向,並在抵達目的地後仍能高效運作。《Robotics Tomorrow》指出,不論是大、小型精密機器人,都可以在專案中整合 RTK GPS,確保每次都能精準定位到所需位置的數公分範圍內。
7. 有限元素分析(FEA)
單純綜合資訊雖能讓機器人做出判斷,但透過模擬執行的方式,行動的精確率會更高。有限元素分析(Finite Element Analysis, FEA)是一種工程與物理模擬方法,用來計算和分析複雜結構或系統在各種條件下的行為。根據《Robotics Tomorrow》,有研究人員運用此方法改善垃圾車的機械手臂,達到毫米級的精度提升,並將切割速度提高 20%。
市場研究機構 MarketsandMarkets 預測,全球工業機器人市場將從 2024 年的 168.9 億美元成長至 2029 年的 294.3 億美元,年均複合成長率達 11.7%。這背後的推動因素包括 AI 與數位自動化技術的進步,以及製造業對降低缺工影響與提升競爭力的迫切需求。雖然「完美精度」是需要持續維護的目標,但是精密機器人正逐漸成為常態,推動品質與效率同步提升。
*立即報名 8/15 【AI Agent 知識工作革命論壇】,解析企業如何在各工作場景導入 AI Agent 完成任務
*本文開放合作夥伴轉載,資料來源:《Robotics Tomorrow》、IFR、MarketsandMarkets,首圖來源:AI 工具生成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