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大暑來了!喝冰水反而易中暑,想解熱止渴試試3種天然飲品

康健雜誌

更新於 07月22日09:57 • 發布於 07月22日09:57 • 出處/康健雜誌 文/曾慧雯 圖/康健雜誌
大暑來了!喝冰水反而易中暑,想解熱止渴試試3種天然飲品

「大暑,乃炎熱之極也。」今天是大暑(國曆7月23日前後),也是一年之中最炎熱的節氣。

古書有言,大暑節氣不但是日照最多、氣溫最高的時期,雷陣雨也最常發生,高溫高濕,人們常因汗液不易蒸發或水分不足而中暑。為了避免中暑,就該隨時補充水分,維持體內電解質的平衡。

這樣喝,最止渴:

(1)大口喝水不如慢喝止渴。

多喝水不但能預防結石,還能避免水分不足、血液濃稠引起心肌梗塞及腦中風。但是你知道嗎?大口喝水其實不如慢慢喝來得止渴。

不管是不是大量流汗後,只要喝水時,都要小口小口地喝,因為一次灌下太多水時,腎臟會收到進水太多的訊號,便會加速排尿的速度,反而讓喝下去的水立刻流失,沒有足夠的時間送到身體各地。而且,喝水喝太快,也容易引起脹氣。

(2)喝溫熱或常溫的開水比冰開水更解渴。

天氣熱,反而要喝溫熱或常溫的開水才最解暑,應避免喝冰水。業務員等經常從室外進出冷氣房的族群,在外頭曬得渾身發熱,一進冷氣房,毛孔瞬間收縮、汗水排不出去,熱氣與濕氣全都鎖在體內,很容易中暑。

喝溫熱的開水,熱可以讓毛細孔打開來排汗,解除熱氣悶在身體裡的狀況;而冰水則會消耗身體的能量,不利氣血循環,若出汗後猛灌冰飲,容易產生胸口鬱悶、呼吸急促等問題,對身體很傷。

(3)常待冷氣房或是愛喝茶、咖啡的人,更要多喝水。

長時間待在冷氣房的人,難以感受到水分的流失,而若是平常有喝咖啡或茶的習慣,也會因為咖啡因利尿的緣故更易脫水,因此要記得補充更多水分。

(4)甘蔗汁生津潤燥、助消化。

甘蔗汁解熱止渴、生津潤燥,對於體質燥熱的人來說,可說是濕熱天氣裡的甘霖。甘蔗療效最早紀錄在魏晉的醫藥文獻中,味甘平,具有解熱、利尿和滋養功效,生飲甘蔗汁可清熱助消化,凡是口乾舌燥、反胃嘔吐、消化不良和發熱退燒皆可飲用,有「天然復脈湯」之稱。

不過,甘蔗糖分高、熱量高,糖尿病患者、代謝異常及血脂高者要酌量飲用。另外由於甜食易生痰,痰多的人也不適合生飲甘蔗汁。

(5)酸梅湯、綠豆湯消暑降溫,但切記綠豆不可煮太久太爛。

現代人生活及飲食失調,有時水喝再多也無法解渴,天氣一熱就覺得全身無力、疲倦、失眠、頭昏眼花和食慾不振。這時,不妨試試酸梅湯及綠豆湯。

酸梅湯消暑止渴,中醫師董延齡每到夏天必親自熬煮酸梅湯,作為居家常備的消暑良方,只要小口啜飲,就能感覺到體內彷彿下了場及時雨。

綠豆湯也是很好的解暑方,不僅幫身體降溫,還能緩解夏日常見的腸胃道發炎及腹瀉。要特別注意的是,綠豆的外皮具有清熱功效,因此綠豆湯只要煮到外皮稍微破開就要熄火。很多人喜歡把綠豆煮到軟爛,但中醫師董延齡提醒,綠豆不能久煮,煮太久太爛,解暑效果反而變差。

延伸閱讀:

24節氣順時養生指南:2025二十四節氣日期、由來一次看

刮痧愈痛愈好?中醫教正確刮痧,中暑要刮「這2條」經絡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

查看原始文章

健康指南:保健食品迷思

保健品越吃越健康?專家告訴你真相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很多人會吃!醫曝台人早餐「4地雷組合」恐釀三高

三立新聞網
02

吃冰跟經痛有關?蘇怡寧打臉「都是習俗認知」:自己不吃別禁止別人

CTWANT
03

她超愛喝冰飲「26歲就長滿子宮息肉」!醫曝狂喝飲料3大風險:容易造成氣滯血瘀

姊妹淘
04

史丹佛研究發現 人體從這年紀開始呈現「斷崖式衰老」

NOW健康
05

百萬YTR猝逝! 非心肌梗塞「健檢正常卻忽略血壓」

中天電視台
06

蔡依林9點半就寢、郭富城晚睡早起 醫師給出真正評論…

信傳媒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留言 15

留言功能已停止提供服務。試試全新的「引用」功能來留下你的想法。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