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前輸血】3年等待、一袋血的勇氣:台灣急救團隊如何把醫院推進車禍現場?
韓劇《外傷重症中心》的場景,不再只是螢幕上的熱血情節。一場發生在新北萬里的重大車禍,讓驚心動魄的搶救劇情在現實中上演。這起全國首例「院前輸血」成功案例,將搶救生命的黃金時間,從醫院內推進到事故現場,為台灣的緊急救護體系寫下歷史新頁。
2025年7月23日,萬里區陽光熾熱,空氣中卻瀰漫著刺鼻的柴油味與金屬摩擦後的焦味,一輛砂石車與客運猛烈撞擊,巨大的車頭扭曲變形成一團廢鐵,司機胸部以下被緊緊夾困在駕駛座,動彈不得。
警笛聲劃破寧靜,新北特搜部隊的橘色身影迅速集結,「傷患受困,生命徵象不穩,血壓低、心跳快,預計脫困時間超過1小時!」現場指揮官的聲音透過無線電傳來,每一個字都重重敲擊著在場所有人的心。這個指令,同時啟動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救援模式「院前輸血」及「醫院雙軌派遣」。
這是一場與時間的賽跑,兵分多路卻目標一致。當新北特搜大隊秀峰、德音分隊的隊員在車禍現場持油壓剪,小心翼翼地對變形的車體進行破壞時,另外兩輛救護車正分別在高速公路上疾馳:一輛開往亞東紀念醫院,準備接送待命的醫師與護理師;另一輛的目標,則是開往新北市立聯合醫院三重院區,那裡存放著這場救援行動的關鍵希望——血液和藥品。
與時間賽跑,兵分多路搶救生命
「以前,我們能做的就是想盡辦法把他弄出來,」參與多次救援任務的新北市特搜大隊慈福分隊小隊長陳暉翰回憶,「那個過程對傷患來說非常痛苦,我們沒有好的止痛藥,只能不斷跟他說『忍耐一下、加油』,但你看著他因為劇痛而扭曲的臉,心裡真的很難受。」
但這一次,不一樣了。歷經1個小時的艱苦奮戰,司機從廢鐵中被救出時,已進入休克第3期,推估內出血超過1,500cc,幾乎在同一時間,亞東醫院外科醫師夏肇聰也及時趕到,現場瞬間從一個純粹的消防救援場域,變成一個戶外急診室。
「就像F1賽車的維修區,」專科護理師陳昱璁描述救援場景:「病人一被抬出來,我們立刻分工。學長你幫我量血壓、你準備氧氣、你打靜脈留置針……所有人各司其職,沒有浪費1秒鐘。」
傷患傷勢嚴重、因劇痛而不斷呻吟,夏醫師評估後,立刻給予嗎啡止痛。同時,由慈福分隊火速送來的2單位「減白紅血球濃厚液」已經準備就緒,將人抬上救護車送往最近、約需半小時車程的三軍總醫院,並同步將鮮紅的血液透過輸液管緩緩滴進傷患的身體。這時在場許多資深消防員都感到熱血澎湃,因為,這是全台首例「院前輸血」,這袋血,不僅補充了傷患流失的生命,也為絕望的現場注入了前所未有的希望。
血液推進災難最前線,從0到1需要勇氣
「這一刻,我們等了3年,」三軍總醫院急診部主治醫師白豐誠語氣激動地說,「為了讓這一袋血,能成功送進災難的最前線。」
這一步,走得無比艱辛。從0舉步跨入1的距離如此遙遠,最大的挑戰不是技術、也不是能力,而是「敢不敢」。白豐誠坦言,由於血液極其珍貴,是全國捐血人的愛心,但血品一旦離開醫院的冷鏈環境,若未能使用,就只能報廢,那種壓力,讓所有人在啟動前都再三評估,猶豫不決,也曾因此錯失良機。
這回,是第一線指揮官的果決,突破了這個心魔,當第1例成功後,後續的團隊如同打了強心針般,就有了信心。
首位接受院前輸血的萬里車禍司機,脫困後被成功救回,幾個小時後,他的父母憂心忡忡地從中南部趕到三總,「當我跟他們解釋,我們啟動了這個制度,在現場就開始輸血,才真正接住了你們的兒子時,」白豐誠醫師回憶道,「我看見他們那種很樸實、很真誠的感謝,那一刻,我覺得我們等了這麼多年,是值得的。」
無論過程中經歷多少困難,「當你真的能夠救回一條命,讓一個家庭能再次健康地團聚時,你知道,這一切都沒有做錯,」他說。
有成功、有遺憾,每次出勤都成養分
然而,這套制度並非萬靈丹。啟動院前輸血首例的8天後,新北特搜隊迎來第2次案件,座標在八里,一名同樣受困的駕駛被順利救回。但是,不久之後的第3起林口連環車禍,卻留下了遺憾。
那個夜晚,高速公路一路暢通,救援格外迅速,醫療團隊和血液在50幾分鐘就都趕到現場,從啟動雙軌派遣、到把血袋掛在病人身上,只花了1小時又5分鐘,但是仍無法挽回。「現場的隊員說,他們剛到時,傷患還有反應,」當時在場的夏肇聰語氣沉重地說,「但在我們醫療組到場前大約5~10分鐘,他就沒有反應了。」儘管團隊在傷者脫困前就開始輸血,但他的傷勢實在太嚴重,最終在送醫途中失去生命跡象。
這份遺憾也化為團隊持續優化流程的動力,每一次任務結束,無論成功或失敗,他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群組裡寫下檢討報告。團隊發現,醫生和護理師總是比血液和藥品更早抵達現場,尤其是在路程遙遠的北海岸地區更是如此,因此,如何縮短運送時間,成為下一個必須克服的關鍵課題
不只是救命,更守護人性尊嚴
過去,在沒有醫生到場的情況下,消防員能夠給予嚴重創傷患者的,除了效果有限的四級止痛藥之外,就只有精神鼓勵,他們看過太多因開放性骨折、肢體變形而痛到冒冷汗、臉孔揪在一起的傷患。
「人就是一個容器,身體裡就是這麼多血,他流掉的,是他的靈魂、是他的生命。」白豐誠說,「所以對我們來說,院前輸血不是一個選項,是必須做的事。」
這套雙軌制度,不但將救命的血漿與紅血球送到現場,更把過去只有在醫院才能給予的強效止痛藥、超音波掃描,甚至緊急截肢等進階醫療,直接帶到最需要的人身邊,這不僅是為了提高存活率,更是為了在傷患最脆弱、最痛苦的時刻,給予他們應有的人性尊嚴。
「我們不是神,無法決定生死。但我們能做的,就是用盡一切方式,將有機會的患者從死神手上,用力地、暴力地拉回來。」白豐誠的語氣堅定,道出這支團隊的共同信念。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