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割頸案2年後》少年法官缺席、社工不貼身 國教盟籲教育、衛福部補少年保護5大缺口

信傳媒

更新於 09月03日06:28 • 發布於 09月03日06:28 • 陳稚華
割頸案凸顯少年保護體系斷鏈,國教盟籲教育部及衛福部補制度缺口,避免悲劇重演。(圖片來源/photoAC)

2023年底,新北市某國中生割頸命案震驚全台,揭露出少年事件處理與校園安全體制中存在的重大制度漏洞。

事發迄今已近2年,國教行動聯盟理事長王瀚陽接受《信傳媒》電訪時,指出許多政府承諾的後續措施仍未落實,並提出對教育部、衛福部相關建言。教育部也針對此案回應,但雙方論述仍出現分歧。

國教盟指出多項決議未落實,後續措施卡關

王瀚陽先指出,割頸案事故發生後,司法院與行政院於2024年3月召開「少年事件政策協商平台」,做成多項重要決議,包括:

1. 建立高關懷個案中介教育機制,為涉案少年提供過渡性安置,協助回校適應。
2. 各少年法院應於調查或裁定前召開資源聯繫會議,與學校共同評估個案是否可返校或需進入中介教育措施。
3. 教育部須協助各縣市建立中介教育基地。
4. 增補少年調查保護官與少年法官人力,並成立北部少年法院。
5. 檢討脆弱家庭支持系統與社會安全網機制。

然而,截至2024年8月底,國教盟指出多數縣市僅收到教育部國教署通知,卻未制定具體執行計畫,缺乏地方操作流程與經費核定,導致中介教育基地設置、試辦計畫推動頻頻卡關。王瀚陽呼籲教育部應盡速提出可行方案,確保涉案少年得到妥善輔導與安置。

此外,他也指出少年保護官與調查官職務未分離,容易因保護傾向放寬管控;社工資源雖多,但分散且無人全程跟進;另外,跨部門資料整合缺乏機制,許多資源與責任未能集中管理,導致制度「無人負責」。

教育部回應:已發文、核定經費、舉辦說明會

對此教育部回應,強調並非如國教盟所稱「措施完全未落實」,並表示自2024年1月起,已邀集司法院、地方法院、地方政府與學校代表進行研商;4月9日發函補助直轄市與縣市政府推動「過渡性教育措施試辦計畫」,22個地方政府皆完成經費補助核定。

教育部再指,去年4月辦理說明會,並於5月3日發送「入出過渡性教育措施建議(評估)表」供地方參考,接著辦理「少年事件處理法知能研習」說明會,各縣市輔導中心人員皆參與,並由司法院法官與調查保護官授課,並於8月29日親自致電國教盟解釋進度。

衛福部保護司司長張秀鴛則表示,「無論家庭、社會還是學校教育確實有漏接的地方」,未來應加強法治教育與情感教育,而就學生、家長關切案件揭露資訊問題,衛福部認為依《兒少法》規定不得公開加害或被害人資訊,過度曝光反而會引起恐慌與二度傷害,應給予雙方家庭更多空間。

國教盟指出,司法院的少年保護官若要調閱資料,只能向衛福部申請,卻無法取得教育部的輔導或霸凌紀錄,各部門數據分散、缺乏整合。(圖片來源/信傳媒編輯部)

國教盟給教育部、衛福部建言:建構制度與責任機制

不過對此,國教盟針對新任教育部政務次長與衛福部長仍提出建言:

1. 制度與責任明確化

(1)少年法官應於「425平台」召開聯繫會議,主動整合教育、司法、矯正、社工、學校等資源,形成常態協作;
(2)少年保護官與調查官應職責分離,防止「保護傾向」影響風險判斷;
(3)建立案件責任制,從調查到輔導、復歸機制應有明確連結與負責人。

2. 社工全程貼身機制

(1)借鏡香港「外展社工」制度,薪資與訓練均優於一般社工,專責盯住高風險青少年,具跨部門協作權;
(2)台灣應培育一批精通司法、教育、家庭等跨域專業的社工,提供全程陪伴與協調服務。

3. 風險評估與回校適性量表

(1)推動與中正大學犯罪研究所合作,引進具「性效度」的風險評估量表,協助司法與學校做客觀判斷;
(2)補足目前主觀依賴的評估方式,減少誤判與落差,提升過渡性教育措施的適切性。

4. 預防教育與價值觀建立

(1)教育端應從小推動自我防衛、人際互動與正確價值觀教育,強化預防機制;
(2)家庭教育資源應整合,例如將衛福部的逆境少年方案與教育部學校教育結合,建立從家庭到學校的鏈結照護機制。

5. 資料整合與跨部門平台

(1)建置資料共享平台,教育部、衛福部、司法院必須互通少年相關資料(輔導紀錄、風險評估等);
(2)解決「責任散、不統整」的行政困境,避免資源重疊浪費、責任不明。

社會安全網有名無實:人人在網裡,卻無人扛責

王瀚陽也指出,目前少年事件後續處理最大問題之一,在於各部門數據分散、缺乏整合。「司法院的少年保護官若要調閱資料,只能向衛福部申請,卻無法取得教育部的輔導或霸凌紀錄;同樣地,衛福部也無法調閱教育部資料,教育部不會掌握衛福部的性侵或其他保護指標。」由於沒有跨部門資訊平台,各單位無法全面掌握少年的狀況,只能看到片段,導致判斷與處遇出現落差。

此外,社工資源雖多,但缺乏整合,容易重複或流於形式,最後仍無法真正貼身輔導。王瀚陽提到,制度面上,社會安全網雖由衛福部主責,但卻沒有實質督導權,無法要求少年輔導委員會等單位配合,一旦發生問題,責任歸屬模糊,形同「人人都在網裡,卻沒有人要扛責」,目前體制雖設計了安全網,但缺乏責任機制與跨部門整合,導致整體運作成效不彰,成為少年保護體系的最大漏洞。

王瀚陽強調,割頸命案顯示出台灣少年事件制度、校園安全網與家庭支持系統的多重缺口,若不建立真正可行的制度機制與責任歸屬,「少年法官缺席、社工不貼身、資源無匯聚」的現狀恐仍繼續,下一起悲劇隨時可能重演。

他也再次呼籲,教育部長鄭英耀、新任教育部政務次長劉國偉與衛福部長石崇良上任之初,以此案為制度轉機參考,優先推動上述建言,確保制度不再「卡關」,真正落實每一位高風險青少年的保護與重返社會之路。

延伸閱讀

查看原始文章

健康指南:保健食品迷思

保健品越吃越健康?專家告訴你真相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她超愛喝冰飲「26歲就長滿子宮息肉」!醫曝狂喝飲料3大風險:容易造成氣滯血瘀

姊妹淘
02

52歲回春成35歲!美國名醫3招逆齡「維生素D是關鍵」

中天電視台
03

史丹佛研究發現 人體從這年紀開始呈現「斷崖式衰老」

NOW健康
04

百萬YTR猝逝! 非心肌梗塞「健檢正常卻忽略血壓」

中天電視台
05

「謝謝你們,沒把病重父親丟在走廊」 黃勝堅:我們救不了病人,卻救了他三個女兒

幸福熟齡 X 今周刊
06

很多人會吃!醫曝台人早餐「4地雷組合」恐釀三高

三立新聞網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