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頸案2年後》少年法官缺席、社工不貼身 國教盟籲教育、衛福部補少年保護5大缺口
2023年底,新北市某國中生割頸命案震驚全台,揭露出少年事件處理與校園安全體制中存在的重大制度漏洞。
事發迄今已近2年,國教行動聯盟理事長王瀚陽接受《信傳媒》電訪時,指出許多政府承諾的後續措施仍未落實,並提出對教育部、衛福部相關建言。教育部也針對此案回應,但雙方論述仍出現分歧。
國教盟指出多項決議未落實,後續措施卡關
王瀚陽先指出,割頸案事故發生後,司法院與行政院於2024年3月召開「少年事件政策協商平台」,做成多項重要決議,包括:
1. 建立高關懷個案中介教育機制,為涉案少年提供過渡性安置,協助回校適應。
2. 各少年法院應於調查或裁定前召開資源聯繫會議,與學校共同評估個案是否可返校或需進入中介教育措施。
3. 教育部須協助各縣市建立中介教育基地。
4. 增補少年調查保護官與少年法官人力,並成立北部少年法院。
5. 檢討脆弱家庭支持系統與社會安全網機制。
然而,截至2024年8月底,國教盟指出多數縣市僅收到教育部國教署通知,卻未制定具體執行計畫,缺乏地方操作流程與經費核定,導致中介教育基地設置、試辦計畫推動頻頻卡關。王瀚陽呼籲教育部應盡速提出可行方案,確保涉案少年得到妥善輔導與安置。
此外,他也指出少年保護官與調查官職務未分離,容易因保護傾向放寬管控;社工資源雖多,但分散且無人全程跟進;另外,跨部門資料整合缺乏機制,許多資源與責任未能集中管理,導致制度「無人負責」。
教育部回應:已發文、核定經費、舉辦說明會
對此教育部回應,強調並非如國教盟所稱「措施完全未落實」,並表示自2024年1月起,已邀集司法院、地方法院、地方政府與學校代表進行研商;4月9日發函補助直轄市與縣市政府推動「過渡性教育措施試辦計畫」,22個地方政府皆完成經費補助核定。
教育部再指,去年4月辦理說明會,並於5月3日發送「入出過渡性教育措施建議(評估)表」供地方參考,接著辦理「少年事件處理法知能研習」說明會,各縣市輔導中心人員皆參與,並由司法院法官與調查保護官授課,並於8月29日親自致電國教盟解釋進度。
衛福部保護司司長張秀鴛則表示,「無論家庭、社會還是學校教育確實有漏接的地方」,未來應加強法治教育與情感教育,而就學生、家長關切案件揭露資訊問題,衛福部認為依《兒少法》規定不得公開加害或被害人資訊,過度曝光反而會引起恐慌與二度傷害,應給予雙方家庭更多空間。
國教盟給教育部、衛福部建言:建構制度與責任機制
不過對此,國教盟針對新任教育部政務次長與衛福部長仍提出建言:
1. 制度與責任明確化
(1)少年法官應於「425平台」召開聯繫會議,主動整合教育、司法、矯正、社工、學校等資源,形成常態協作;
(2)少年保護官與調查官應職責分離,防止「保護傾向」影響風險判斷;
(3)建立案件責任制,從調查到輔導、復歸機制應有明確連結與負責人。
2. 社工全程貼身機制
(1)借鏡香港「外展社工」制度,薪資與訓練均優於一般社工,專責盯住高風險青少年,具跨部門協作權;
(2)台灣應培育一批精通司法、教育、家庭等跨域專業的社工,提供全程陪伴與協調服務。
3. 風險評估與回校適性量表
(1)推動與中正大學犯罪研究所合作,引進具「性效度」的風險評估量表,協助司法與學校做客觀判斷;
(2)補足目前主觀依賴的評估方式,減少誤判與落差,提升過渡性教育措施的適切性。
4. 預防教育與價值觀建立
(1)教育端應從小推動自我防衛、人際互動與正確價值觀教育,強化預防機制;
(2)家庭教育資源應整合,例如將衛福部的逆境少年方案與教育部學校教育結合,建立從家庭到學校的鏈結照護機制。
5. 資料整合與跨部門平台
(1)建置資料共享平台,教育部、衛福部、司法院必須互通少年相關資料(輔導紀錄、風險評估等);
(2)解決「責任散、不統整」的行政困境,避免資源重疊浪費、責任不明。
社會安全網有名無實:人人在網裡,卻無人扛責
王瀚陽也指出,目前少年事件後續處理最大問題之一,在於各部門數據分散、缺乏整合。「司法院的少年保護官若要調閱資料,只能向衛福部申請,卻無法取得教育部的輔導或霸凌紀錄;同樣地,衛福部也無法調閱教育部資料,教育部不會掌握衛福部的性侵或其他保護指標。」由於沒有跨部門資訊平台,各單位無法全面掌握少年的狀況,只能看到片段,導致判斷與處遇出現落差。
此外,社工資源雖多,但缺乏整合,容易重複或流於形式,最後仍無法真正貼身輔導。王瀚陽提到,制度面上,社會安全網雖由衛福部主責,但卻沒有實質督導權,無法要求少年輔導委員會等單位配合,一旦發生問題,責任歸屬模糊,形同「人人都在網裡,卻沒有人要扛責」,目前體制雖設計了安全網,但缺乏責任機制與跨部門整合,導致整體運作成效不彰,成為少年保護體系的最大漏洞。
王瀚陽強調,割頸命案顯示出台灣少年事件制度、校園安全網與家庭支持系統的多重缺口,若不建立真正可行的制度機制與責任歸屬,「少年法官缺席、社工不貼身、資源無匯聚」的現狀恐仍繼續,下一起悲劇隨時可能重演。
他也再次呼籲,教育部長鄭英耀、新任教育部政務次長劉國偉與衛福部長石崇良上任之初,以此案為制度轉機參考,優先推動上述建言,確保制度不再「卡關」,真正落實每一位高風險青少年的保護與重返社會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