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軍海空火箭軍威脅加劇 台海局勢更趨緊張
台灣智庫2日舉行「中國解放軍火箭軍及海空軍對台威脅與因應研討會」。前F-16作戰隊長宋文熙指出,中共解放軍空中威脅已不僅止於規模與數量上優勢,更在於「資訊權先於制空權」的作戰邏輯。前海軍教準部代理指揮官張勝凱也提到,若要應對中共海軍艦艇威脅,國軍須以濱海決勝阻止敵軍,爭取時間,待國際盟軍支援。
近年來,中國持續推動軍事現代化,快速擴張海、空軍與火箭軍力量,對台海安全及區域穩定和平構成嚴峻挑戰。解放軍空軍戰鬥機數量逾2,200架,並大幅升級為第四代戰機;共軍海上艦艇總數則已逼近400艘,積極打造兩棲遠征與航母戰力,加劇台海情勢緊張。
台灣智庫今日舉辦「中國解放軍火箭軍及海空軍對台威脅與因應」研討會。前F-16第四聯隊作戰隊長宋文熙指出,解放軍空軍與海軍航空兵規模已達世界第三,並建構第四代戰機、航母與無人機等新興戰力。共軍更透過灰色地帶滋擾手段,不斷加劇台海緊張情勢,對國軍戰備形成長期消耗。
宋文熙強調,解放軍的作戰邏輯已從傳統追求制空轉為「資訊權優於制空權」,會先以電子戰與偵察奪取資訊優勢,再發動聯合火力攻擊。他警告,一旦台灣防空系統遭癱瘓,戰機無法升空,將直接影響戰場存續能力。他說:『(原音)制空權的奪取中,中國會以削弱台灣戰機升空的能力,再以數量優勢殲滅殘餘的空軍,同時後續配合海軍奪取制海權,為登陸鋪路。也就是在上一個專題中提到,在開戰初期一定會對我的這個所有防空系統以及機場跑道實施轟炸攻擊,讓我方戰機沒有辦法起飛,讓他的制空權能夠有效奪取。』
他指出,台灣的防禦關鍵在於「拖」,也就是透過有限反擊展現突破封鎖的能力,爭取時間等待國際支援介入,同時強化不對稱戰力、科技研發與全民防衛體系,建立有效嚇阻。
前美國國防部對台事務資深官員胡振東表示,台灣缺乏戰略縱深,必須在戰爭前期爭取時間,一旦解放軍發射首波飛彈,我方應立即反擊並發射反制飛彈,削弱共軍二度攻擊能力。他指出,解放軍雖有大量飛彈與艦艇,但人員訓練與經驗未必能與規模匹配,解放軍真實的戰力不容誇大,台灣不應被數量優勢嚇阻決心。
針對解放軍海上兵力,前海軍校準部代理指揮官、陸戰學校校長張聖凱分析,共軍擴張快速,目前艦艇約395艘、2030年恐逾435艘,並採兩棲攻擊艦、船塢登陸艦、氣墊艇與軍管滾裝輪,形成跨區域投送能力,中共更與海警、民兵混合操作,壓縮我方海上應處空間。他強調,國軍反登陸關鍵在「濱海決勝」,以大型艦與潛艦於外海機動打擊,配合「岸置飛彈與輕快兵力預置擊殺」,同時補強無人艇操作與群蜂指管人才,建立跨部會灰色地帶協調機制,統整軍、警、漁政通報鏈,才能有效應對突發情勢。(編輯:宋皖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