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蔣中正委員長領導八年抗戰,不容扭曲
今年九月三日是中華民國對日抗戰勝利八十週年紀念日,相較於中共政權高調在北京舉行大閱兵等紀念活動,賴清德政府對此卻異常低調。八年對日抗戰是在中華民國蔣中正委員長領導之下進行,中共自稱為對日抗戰的「中流砥柱」,完全禁不起史實檢驗;民進黨則避稱「抗戰勝利」,而以日本軍國主義的角度稱之為「終戰」,同樣並非正確史觀。質言之,即使綠紅兩黨各有政治盤算,但扭曲歷史真相終究會被戳破。
所謂「成王敗寇」,簡單的四個字道盡了野心者竄改歷史、編造真相;中華民國對日抗戰勝利雖然只過了八十年,許多當事人仍然在世,但政客們卻早已忙不迭地將歷史「翻天覆地」一番,藉以蒙蔽世人、謀己之利。歷史上,就算秦始皇焚書坑儒,但還是滅絕不了固有典籍;同樣地,即使綠紅兩黨亟欲從政治利益出發,矯飾中華民國對日抗戰之史實,但畢竟大量文字、照片、影音等等紀錄猶存,稍稍爬梳真相即水落石出。
首先,一九九五年七月七日中共喉舌《人民日報》以社論將中共包裝為抗戰「中流砥柱」,自此中共即以此角色自居,二0一七年起更將「八年抗戰」延長為「十四年抗戰」。但所謂「十四年抗戰」係以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變」作為對日抗戰起點。但「九一八事變」之後,中華民國與日本雖有零星戰鬥,但主要仍以外交斡旋為手段,雙方甚至還升高外交層級;而且一九三四年至一九三七年「盧溝橋事變」爆發期間,中日雙方並未發生戰爭,難謂進入全面抗日階段。
進一步而言,「十四年抗戰」雖是中共企圖藉由一九三一年「東北抗日聯軍」游擊隊之姿介入,但從「九一八事變」到「盧溝橋事變」期間,中國共產黨並無能力開往東北大力作戰,中華民國對日本作戰的主力仍是國軍部隊。簡言之,「盧溝橋事件」之前,中日戰爭尚未進入「全面」作戰階段,將八年抗戰延長為十四年,僅屬中共自我膨脹對日抗戰勝利之功,亦無法支持中共是抗戰「中流砥柱」的說法。
事實上,毛澤東評論對日抗戰,也承認全中國在蔣中正委員長統一領導下形成抗日大團結;國民黨擔任正面的正規戰,共產黨擔任敵後的游擊戰;江澤民、胡錦濤擔任中共總書記期間,也延續「國民黨領導正面戰場、中共領導敵後戰場」的論述基調。誠如馬英九前總統所言,「中共曾參與抗戰,我方從不否認;但中共並非居於領導地位,而是輔助地位,也是事實」;無論意識型態為何,都必須謙卑地尊重歷史。
相對地,民進黨對於對日八年抗戰的態度,也失之偏頗。不僅如今的賴清德政府刻意淡化,甚至將抗戰勝利扭曲為「終戰」而自失立場,二00七年七月七日民進黨發布「紀念反併吞、反侵略的中國七七抗戰」新聞稿,竟然能扯成「堅持台灣主權獨立,共同堅定對抗任何外來威脅和外來統治」,其意識型態與企圖更是昭然若揭。
無論如何,一九三七年七月十七日蔣中正委員長在廬山發表嚴正聲明,啟動中華民國全面對日八年抗戰,二十二次會戰共軍僅參與平型關會戰;兩百六十八位殉國將領,共軍僅占其一。一九四五年九月二日,國軍徐永昌上將代表中華民國在密蘇里軍艦接受日本投降,九月九日國軍何應欽上將在南京接受日本投降,降書上敘明「向蔣委員長投降」。史蹟斑斑,不容扭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