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手機滑不停怎麼辦?掌握「333」法則從生活中奪回注意力主導權

康健雜誌

更新於 09月01日04:21 • 發布於 09月01日04:21 • 出處/康健雜誌 文/梅緣緣 圖/photoAC
手機滑不停怎麼辦?掌握「333」法則從生活中奪回注意力主導權

生活中處處須用到手機,讓「機不離身」自然成為了日常,卻也讓人想時刻盯著螢幕看,深怕自己錯過了什麼。當手機成為不可或缺,生活中可以運用什麼方法降低手機的影響力?

小茶是一名在製造業上班的北漂工程師,平時上下班時間正常,偶爾須加班。今年28歲的他,還沒有找到穩定交往的對象,下了班有時和朋友聚餐,沒有約就自己一個人吃,但他最近發現自己一閒下來就想滑手機。

滑著滑著,人也覺得愈來愈空虛。「有時候我也不知道自己在滑什麼,」小茶邊苦笑邊聳肩說,曾有朋友告訴他,兩人一起等車時,瞥到他手機螢幕的上的畫面不斷切換,但好像不是在看重要或有趣的內容,純粹是在不同的App間滑來滑去。猶如拿著遙控器對著電視不斷轉台,只是這個遙控器,變成了他的手指和手機。

資訊爆炸想「一手掌握」? 當心反讓人手機成癮

在現代生活中,手機成為不可或缺的工具,許多人「機不離身」。根據台灣傳播調查資料庫資料,全台每日平均手機時間為2.5小時,其中18~39歲年輕族群,1天使用手機時間往往超過4.5小時。這也顯示出當手機全面與生活融合,雖然帶來了方便,也可能讓人成癮淪陷,連帶造成睡眠品質下降、人際關係疏離、焦慮或憂鬱等問題。

日本歌手宇多田光與《人類大歷史》作者哈拉瑞(Yuval Harari)在7月一場AI對談中,再次點出網路對於人類帶來的便利與挑戰。哈拉瑞表示,過去人類期望網路連接整個宇宙,但現在的網路使用,卻讓人們困在像是繭一樣的狀態中。人與人比鄰而坐,像在不同宇宙般「各自取暖」,無法與身邊的人創造連結。

如今該如何避免過度使用手機甚至成癮,是許多人亟需面對的課題。不過,想要改變手機使用習慣,就必須先警覺自己是否過度依賴手機。

台灣網路成癮防治學會理事長、清華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李昆樺表示,平時可以透過以下3個方法檢視:

1. 記錄使用時間:透過手機內建的「螢幕使用時間」等功能,了解自己花在手機及不同App的時間。

2. 觀察情緒反應:清楚認知自己在無法查看手機時,是否會出現焦躁不安的情緒。

3. 評估生活影響:思考自己是否因滑手機,忽略與家人朋友的互動、延遲工作或角色失職等。

避免手機用上癮,專家:重新定義角色是關鍵

將手機視為情緒調節用途,而非單純當作查找資料或聯繫的工具,是導致手機成癮的根源之一,李昆樺指出,這種認知讓人容易在處於壓力下、感到無聊或孤獨時,習慣拿起手機來滑,希望能從螢幕上下滑動過程中,尋求短暫的滿足感。

重新定義手機的角色,是能讓人改變認知及習慣的利器。哈拉瑞在《人類大歷史》一書中寫道,網路資訊就和食物一樣,不只過量對人體有害,如果吸收進不正確的資訊,也會像吃進不健康食物一樣損害健康,甚至助長偏見。因此哈拉瑞認為,定期每週花個1~2天進行「資訊斷食」,例如長時間靜坐或明顯,強迫自己靜下來,與無聊共處,才讓腦袋能有時間清理多到滿出來的垃圾資訊。

若無法達到資訊段時,或許可將手機視為「工具」,限定僅在查詢資訊、聯繫他人或完成任務時使用,其餘的時間盡量不看就不看,就能降低沒事時直覺就會拿手機出來滑的頻率。

針對現代人因資訊爆炸而衍生的錯失恐懼症(FOMO),則可透過「設定每天固定時間檢查訊息」。例如每天早上及晚上吃完飯後看訊息,其他時間關閉不必要的通知功能,或每天限制自己放鬆時間使用手機不能超過20分鐘。又或是創造「地理限制」,晚上不要把手機放在床頭櫃上,起床後先梳洗,避免一早就在滑手機。

另一個在根本上對抗手機成癮的方法,是「培養替代活動」。李昆樺表示,將使用手機的時間轉換為固定運動、閱讀或與朋友聊天等活動,能分散對手機的注意力,降低手機成癮,也能增加生活滿足感。

小茶自我剖析,只要一陣子沒有看手機,就會覺得焦慮,深怕自己錯過任何工作或是私人的訊息。不過,在認知到手機只會愈滑愈空虛的情況下,他也學會將對手機的注意力轉移到跑步上。「只要天氣好,晚上有空到河濱跑跑步,就不會一直想要滑手機,」雖然偶爾還是會有很想滑手機的時候,但現在小茶很清楚知道,他已經找到一個降低手機使用頻率的好方法。

不靠意志力和調整認知,光用手機對抗手機成癮有效嗎?

個人改變認知及轉移注意力雖然是關鍵,但手機本身也提供一些實用的管理工具,幫助使用者控制手機使用時間。

iPhone用戶想避免自己手機使用時間過長,除了直接開啟飛航或勿擾模式,還可以在設定中的「螢幕使用時間」選擇:

1. 停用時間

用戶可自行設定時間段,限制使用特定App的時間。搭配「永遠允許(Always Allowed)」設定,增選或刪減在休息時間可使用與不可使用的App,控制使用手機的時間。

2. App限制

可設定每日特定App使用時間,例如:每天使用Instagram不能超過30分鐘、使用Tiktok不能超過20分鐘等,在使用時間到後,用戶須等到隔日才可以重新使用該App。

若為Android用戶,則可透過在設定中找到「數位健康與家長監護」並點選「應用程式使用限制」中的「應用時間計時器(App Timer)」設定1天內可使用的App長度。在使用完限制的時間後,須等到隔一天才能重啟可使用的時間額度。不過,這些限制都可以調整,例如時間到後,若按下忽略限制則可選擇再看1分鐘、15分鐘或隔一天再限制等選項。

3. 第三方App限時

除手機內建功能外,市面上也有許多第三方App,可以協助管理及控制個人使用特定App的時間。部分App例如Instagram、Facebook、Threads等,內建可設定10分鐘~2小時不等的使用時間提醒,避免滑手機「滑到忘我」。

隨著智慧型手機功能日益強大,也有人選擇回歸功能較少的「智障型手機(dumbphone)」,例如The Light Phone 3、Nokia 6300等。這些手機通常具備電話、簡訊、地圖等基本功能,部分甚至支援簡化版社群媒體。透過載入速度慢,螢幕多為黑白電子墨水的方法,降低沉浸感,也減輕資訊爆炸及手機成癮的問題。

然而,知名科技YouTuber MKBHD日前受訪時指出,購買智障型手機可能只是暫時逃避問題,若缺乏自制力,依然可能過度使用。Snazzy Labs主持人Quinn Nelson也在影片中表示,智障型手機的應用選擇受限,無法完全滿足現代人需求,可能反而增加挫折感。

避免手機成癮必知「333法則」

· 3個方法檢視自己是否過度依賴手機:

1. 記錄使用時間

2. 觀察情緒反應

3. 評估生活影響

· 避免手機上癮3方法:

1. 重新定義手機角色為工具與資訊斷食

2. 設定每天固定時間檢查訊息

3. 培養替代活動

· 3招靠手機對抗手機:

1. 停用時間

2. App限制

3. 第三方App限時

看更多》「腐腦重生:操縱與綁架,手機如何改造你我的大腦」專題報導:

健康資訊不漏接!加入【康健雜誌Line好友】

延伸閱讀:

濕疹症狀有哪些?濕疹原因、預防一次看,4招有效止癢

滑一支影片就停不下來?手機上癮讓她連工作都不保,專家警告大腦正在退化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

查看原始文章

健康指南:保健食品迷思

保健品越吃越健康?專家告訴你真相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很多人會吃!醫曝台人早餐「4地雷組合」恐釀三高

三立新聞網
02

吃冰跟經痛有關?蘇怡寧打臉「都是習俗認知」:自己不吃別禁止別人

CTWANT
03

她超愛喝冰飲「26歲就長滿子宮息肉」!醫曝狂喝飲料3大風險:容易造成氣滯血瘀

姊妹淘
04

史丹佛研究發現 人體從這年紀開始呈現「斷崖式衰老」

NOW健康
05

百萬YTR猝逝! 非心肌梗塞「健檢正常卻忽略血壓」

中天電視台
06

蔡依林9點半就寢、郭富城晚睡早起 醫師給出真正評論…

信傳媒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