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跌落神壇 美政府「入股」救亡圖存
[NOWnews今日新聞]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在22日宣布,已與英特爾(Intel)達成協議,使美國政府獲得10%英特爾股份。英特爾曾經象徵矽谷創新與主導地位的品牌,如今卻需要仰賴美國政府出手救援,讓外界看的不勝唏噓。
川普22日宣布,美國政府已入股晶片製造商英特爾(Intel)10%的股份,估計這筆交易價值89億美元。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Howard Lutnick)指出,稱此舉將鞏固美國在半導體領域的領先地位,並持續促進經濟成長。這項協議不僅僅是單純的股權交易,更深層次的目的在於確保英特爾的先進製程,如Intel 18A,能完全在美國本土製造。
英特爾執行長陳立武(Lip-Bu Tan)曾公開表示,若沒有政府的大力支持和足夠訂單,英特爾難以與台積電等競爭對手抗衡,甚至可能被迫放棄最先進的製程。在川普政府的施壓下,外界預期蘋果、輝達等大廠將可能被迫採用英特爾的晶片,以助其與台積電競爭。
川普政府對英特爾的大力支持,很難想像過去幾週以來,英特爾曾是川普公開批評的對象。川普在8月初指控陳立武與中國有關聯,要他立即辭職。不過日前川普在白宮與陳立武會面,一改強硬態度,大讚陳立,稱他的成功和崛起是一個「令人驚嘆的故事」。
延伸閱讀:川普會見陳立武!態度轉變大讚對方「成功」 Intel股價見漲
內憂外患:英特爾的策略迷失與治理困境
不過華爾街日報指出,在陳立武被質疑之前,英特爾的前景早已岌岌可危。這家歷史悠久的公司始終未能釐清其核心定位,究竟是要專注於晶片設計、晶片製造,還是兩者兼顧。儘管陳立武上任後努力削減成本並試圖讓研發重回正軌,但來自華府的政治壓力,以及他與董事會之間的緊張關係,使得長期戰略的缺乏問題日益凸顯。該報認為,陳立武或許能度過這次政治風暴,但他在任期內的優柔寡斷,恰恰暴露了英特爾深層次問題的嚴重性。
昔日輝煌:從矽谷寵兒到產業龍頭
英特爾曾經是晶片設計與製造的霸主,卻因為一連串的戰略錯誤,最終導致英特爾「跌落神壇」,在製造端輸給台積電、設計端輸給超微(AMD)以及蘋果等前客戶的情況下,英特爾面臨先進製程研發遲緩、代工業務接單困難、財務連年虧損、企業治理遭遇內外挑戰,再加上來自對手的激烈競爭等困局,淪落成政府補貼和保護政策的目標。
在1968年於矽谷創立的英特爾,一開始以記憶體起家,1971年推出全球第1顆商用微處理器Intel 4004,奠定了現代電腦工業的基石,更讓英特爾因此名留青史。隨後幾十年,英特爾以「摩爾定律」理念,推動製程不斷進步,使電腦效能呈指數級成長。
1990年代,英特爾Pentium系列晶片成為個人電腦市場的主流,透過「Intel Inside」的行銷策略,成功讓消費者將品牌與高效能畫上等號。在個人電腦時代,英特爾是半導體產業無庸置疑的龍頭,幾乎壟斷個人電腦和伺服器市場。其毛利率長期維持在60%以上,研發經費也遙遙領先競爭對手,推動了整個資訊時代的浪潮。
英特爾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歸功於前執行長葛洛夫(Andy Grove)的經營哲學。他將公司打造成電腦晶片的主導供應商,並建立了源自其座右銘「只有偏執狂才能生存」(Only the paranoid survive)的積極競爭文化。然而,在葛洛夫離任後,英特爾未能跟上智慧型手機和人工智慧等技術革命的步伐,其晶片製造的領先地位也隨之動搖。儘管英特爾曾是美國收入最高的晶片製造商,但在AI浪潮中,其市場份額逐漸流失,並在2020年被人工智慧寵兒輝達(NVIDIA)超越,失去了市值最高晶片製造商的寶座。
跌落神壇的四大關鍵錯誤決策
紐約時報分析指出,英特爾從昔日霸主跌落神壇,主要可歸咎於四大關鍵錯誤決策:
1. 拒絕iPhone晶片訂單
2005年,英特爾雖然拿下了蘋果Mac晶片的訂單,但在蘋果詢問是否願意為首款iPhone 生產晶片時,時任執行長歐德寧(Paul Otellini)因蘋果出價過低而拒絕了。隨著iPhone成為轟動性產品,歐德寧對此感到後悔,並曾表示,「如果當初我們接下來,世界將會大不相同」。
2. 過度依賴高毛利業務
英特爾過度依賴個人電腦與伺服器晶片的高毛利業務,導致其他短期回報有限的研發計畫經常被中止。這種「灌木叢效應」扼殺了創新,使公司錯失許多進入新興市場的機會。
3. 放棄GPU研發,錯失AI門票
英特爾曾嘗試開發能進行平行運算的晶片,模仿GPU的架構。但由於研發成果未達預期,公司很快就放棄了這條路線,並在2009年取消了「Larrabee」GPU專案。這項決策讓英特爾錯失了進軍下一個科技浪潮的門票。與之相反,競爭對手輝達則堅持深耕GPU領域,並逐步擴展至AI運算,最終在AI浪潮中成為龍頭,市值飆升至4.3兆美元。
4. 製程技術落後,痛失霸主地位
英特爾在半導體製造上不斷延宕,特別是10奈米和7奈米製程。時任執行長科再奇(Brian Krzanich)不願採用昂貴的艾司摩爾(ASML)EUV(極紫外光)曝光機,使得台積電和三星電子在2015年至2019年間超越了它,因此丟失晶片製造霸主地位。據產業消息透露,英特爾被視為翻身關鍵的18A製程,其良率僅介於5%到10%,遠低於量產所需的70%以上,不僅成本高昂,也讓潛在客戶卻步。
此外,2017至2018年間,英特爾與OpenAI探討投資合作的可能性,但時任執行長史溫(Bob Swan)認為生成式AI模型短期內難以商業化而作罷。最終,微軟接手投資,並在ChatGPT引發的AI熱潮中搶得先機。
政治與市場的雙重壓力
近期,英特爾面臨其56年歷史上最困難的時期,正與投資銀行合作,討論分拆產品設計與製造業務、取消工廠建設計畫等方案。雖然陳立武被寄予厚望,但同時也必須面對來自董事會和美國政府的雙重壓力。
美國政府的《晶片法案》為英特爾提供了巨額補助,但同時也帶來了政治期待與政策束縛。公司的戰略不再僅由市場驅動,還必須兼顧「國安」與「對抗中國」的需求。例如,川普政府以「晶片補貼換股權」入股英特爾,引發了外界對此舉是否為最佳策略的質疑。
在全球地緣政治下,英特爾的角色已不僅是一家普通公司。美國政府為了減少對台積電先進製程的依賴,將其視為「本土製造的代表」,即使連年虧損,英特爾仍能獲得政策支持。
然而,這也讓英特爾陷入兩難:一方面要履行國家任務,另一方面卻要面對持續低迷的市場信心和不振的股價。如果這種矛盾無法化解,公司的競爭力將可能進一步被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