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頭髮稀疏只能植髮? 醫揭「育髮療程」非手術新選擇:活化毛囊是關鍵

每日健康

發布於 08月11日04:17

文 / 呂佳恆

「頂上無毛」已不再是中老年人的專利,隨著飲食西化、生活壓力遽增,落髮問題也開始出現年輕化趨勢。想透過醫學美容找回濃密髮量,許多人第一時間想到「植髮」,萊佳形象美學診所楊景翔醫師表示,事實上非手術性的育髮療程,對於打贏「頂上戰爭」而言也有一定幫助。

髮量不夠只能靠植髮? 醫揭「育髮療程」非手術新選擇

楊景翔指出,若民眾有掉髮頭髮稀疏的困擾,且頭皮毛囊尚未完全萎縮,就非常適合「育髮療程」。由於此療程非手術性質,對於擔心手術風險藥物副作用的愛美人士而言,無疑是一項友善的新選擇。

育髮療程的核心目標,就是「活化」那些還沒有完全壞死的毛囊。皮膚科醫師沈孟暵談到,毛囊的生長有其週期,會歷經生長期退化期休止期。當身體內外在因素導致毛囊萎縮時,頭髮的生長期會縮短,休止期則會拉長,造成髮量日漸稀疏。因此,只要毛囊尚未完全萎縮且仍具活性,代表還有生長毛髮的潛力,此時若希望能提升髮量密度、避免進一步掉髮,育髮療程是比植髮更優先的選項

育髮療程如何喚醒毛囊? 醫曝4大關鍵機轉

沈孟暵醫師指出,育髮療程主要透過四大機轉來喚醒沉睡的毛囊:首先是增加頭皮的微循環,提升毛囊的氧氣與營養供給;其次是抑制DHT(二氫睪固酮)生成,從源頭防止毛囊繼續萎縮;再者是藉由生長因子、訊號分子直接刺激毛囊重回生長期;最後,則是利用微針電波、PRP等療法引發微創修復反應,達到活化表皮與毛囊幹細胞的目的。

楊景翔醫師進一步說明,育髮療程的關鍵在於同時做到「激活毛囊、促進血流、提供生長訊號」3件事,對於初期雄性禿、產後落髮、代謝性落髮的患者,甚至是植髮後希望讓新生髮流效果更佳的病人,都能帶來顯著的正面效益。

育髮療程選擇多 「再生醫學」成近年新趨勢

沈孟暵醫師說明,育髮療程具體的治療方式可分為藥物類物理儀器類以及再生醫學類。藥物主要用於基礎保養,以延長生長期抑制DHT為主。物理儀器則有低能量雷射微針微針電波等選項,其中微針與微針電波可搭配PRP(自體血小板血漿)、PLT或外泌體透過微創傷口導入有效成分,微針電波更額外加上電波能量,刺激真皮層與毛囊幹細胞,提高重啟萎縮毛囊的機會。

沈孟暵醫師認為,再生醫學更是近年育髮療程的一大趨勢。其中「PRP」是藉由注射自體生長因子達到毛囊修復再生的目的;而「外泌體」則是利用其在細胞間傳遞訊號的能力,刺激再生。這些療程所產生的協同作用,對於活化毛囊促進頭髮再生,都有相當大的幫助。

另外,PLT生髮技術也是育髮療程的選項之一,相較「PRP」容易受到個人體質等因素影響治療效果,PLT生髮技術透過純化濃縮處理,能確保生長因子的含量穩定。沈孟暵醫師指出,PLT也就是血小板凍晶,是「PRP」的進化版,因療程含有多種生長因子,能幫助延長頭髮生長期、並抑制退化期,刺激新髮生長,也是近期生髮技術的新突破。

育髮與植髮不用二選一! 醫:有望收穫「一加一大於二」效果

育髮療程與植髮手術雖能各自解決不同程度的落髮問題,但兩者併用更能達到「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沈孟暵醫師舉例,若育髮療程對部分區域反應不佳,可評估後再輔以植髮手術加強密度;反之,植髮成功後,也能透過育髮療程(如低能量雷射、微針電波)來保護未植髮區域的原生頭髮,延緩未來掉髮的可能。

在臨床上,育髮療程與植髮手術也能同時混合治療。沈孟暵醫師舉例,在植髮手術前可先以微針電波PRPPLT改善頭皮的健康環境,如同「沃土」一般;術後再導入育髮療程輔助毛囊恢復長期保養,讓植入的頭髮能更穩固地生長。

育髮療程雖非手術,但仍屬醫學美容範疇,術前可敷麻藥避免疼痛,若為微針PRP注射,當天建議暫不洗頭。最重要的是,每個人的體質與落髮原因各不相同,也會直接影響療程的最終成果。沈孟暵醫師提醒,術前務必與專業醫師進行詳細諮詢,充分了解自身的落髮狀況與治療風險,才能在安全的前提下,真正達到維護頭皮與毛囊健康的目標。

延伸閱讀:

抹生薑大蒜粗鹽可生髮? 皮膚科醫師示警:發炎、發癢更嚴重!

斑禿、圓形禿、壓力禿為何發生? 哈佛曝常見掉髮「7大原因」

延伸閱讀
7成乳癌患者的惡夢!「最溫柔乳癌」卻也最容易復發,醫籲:快介入1藥物降低風險
3成不孕問題與男性有關! 有「寡精症」只能做試管? 醫:1狀況恐需借精生子

查看原始文章

健康指南:守護心血管健康

保護心臟健康,降低死亡風險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超愛吃「1食物」!表妹婿20幾歲罹大腸癌 譚敦慈:絕對不吃

鏡報
02

吃個炒飯竟進ICU!專家點名5大「不能放隔夜」食物:這種細菌加熱也殺不死

鏡報
03

莊人祥59歲罹胃癌!醫揭早期無症狀 「4大地雷食物」曝光

三立新聞網
04

23歲女孤獨死1年「遺體如木乃伊」 向AI求救訊息令人鼻酸

中天電視台
05

男子「尿尿分岔」慌了 醫:40歲以上注意!有癌變可能

鏡報
06

不用日行萬步!各大科學研究發現走路「這步數」就能燃脂、降血糖

健康2.0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