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翁心臟功能只剩15% 臺中榮總「左心室軸型幫浦」輔助心導管 成功救命
病友們與鄭諭聰主任(右4)及傅雲慶院長(右5)一同切蛋糕,慶祝治療後重獲新生。(圖/記者廖妙茜翻攝)
(觀傳媒中彰投新聞)【記者廖妙茜/台中報導】「我以為我的心臟已經沒救了!」72歲林先生因冠狀動脈阻塞及瓣膜性心臟病,11年前在他院接受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及生物瓣膜置換手術。去年他體力衰退,活動時呼吸困難,再檢查發現繞道手術銜接的血管已完全阻塞,心臟肌肉供血不足。他院認為再次介入治療風險過高,不建議手術,改處理二尖瓣膜逆流行緣對緣修補術緩解症狀,但術後症狀未改善,轉介至臺中榮總求助。
臺中榮總心血管重症加護科鄭諭聰主任指出,正常心臟一次收縮打出50%至70%血液,但病人冠狀動脈多處完全阻塞且嚴重鈣化,繞道手術銜接的血管也塞住,心肌供血只剩正常的1/4,導致左心室收縮功能僅剩15%,屬重度心臟衰竭,造成腎臟等器官血流不足,功能受損,出現肺水腫、呼吸衰竭及急性腎衰竭,病況危急,需正壓呼吸器供氧與洗腎治療,隨時有生命危險。
傅雲慶院長本身也是心臟血管中心的醫師,也到病友會與大家分享醫院對重症患者的重視與照顧。(圖/記者廖妙茜翻攝)
臺中榮總心臟重症團隊評估後,決定為林先生安排「高風險複雜性心導管手術(complex high-risk indicated procedure, CHIP)」。心臟手術過程中,中榮團隊採用左心室軸型幫浦(Impella,以下簡稱Impella)輔助。透過導管將Impella放置到左心室,就像裝了一個加壓馬達,協助血液送至主動脈,在冠狀動脈放置支架時,幫心臟「分擔工作」,減輕負擔,穩定血壓、血流和心臟功能,讓醫師順利裝設3個支架及塗藥氣球,成功打通3條冠狀動脈,安然度過手術風險。術後林先生順利脫離Impella,不需呼吸器,成功脫離洗腎,水腫改善,心臟功能逐步恢復,生活品質大幅提升。這項新式裝置管徑小、併發症風險低,適用於高齡重症患者,但目前未納入健保給付,須自費約130萬元。
病友林先生(右1)跟家人(左1)與鄭諭聰主任(中)合影。(圖/記者廖妙茜翻攝)
林先生在臺中榮總心血管重症加護科8月2日首次辦理的心臟重症病友同樂會上分享治療過程,200名病友及親友齊聚,現場充滿重生感動。林先生是中榮歷年來使用Impella完成高風險心導管治療患者中,心臟收縮功能最差者,他的康復激勵其他病友,也是臺中榮總心臟重症照護史上的里程碑。
臺中榮總心血管重症加護科舉辦病友同樂會,現場超過200名病友共襄盛舉。(圖/記者廖妙茜翻攝)
鄭諭聰主任說明,傳統葉克膜有健保給付,適用於廣泛性心肺功能衰竭與心因性休克,但是產生的血管併發症較高;Impella更適合高風險心導管介入治療及需短期降低心室負荷的重度心臟衰竭患者。臺中榮總輔以Impella已成功治療12名重症病人,為重症患者提供新治療選擇。
活動現場也有工作人員協助病友健康檢測及衛教諮詢。(圖/記者廖妙茜翻攝)
他提醒,預防心臟衰竭可從日常控制三高做起,養成低鹽、低膽固醇飲食、不抽菸、不嚼檳榔、不過度飲酒。維持適度運動、控制體重,並定期健康檢查,如心電圖與心臟超音波。若已有心臟病史,應依醫囑規律服藥,避免自行停藥。當出現走路喘、腳腫、疲倦等症狀時應及早就醫、積極控制,可有效延緩心臟功能惡化。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