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全力預防新生兒染流感! 月子中心竟普發隔離衣,出入檢查「比新冠時期更嚴格」

每日健康

發布於 04月17日06:33

▲由於剛出生的寶寶,需要更全面的防護,建議在接觸新生兒前,一定要記得做到「更衣、洗手、 戴口罩」等 3 步驟,才能全面降低感染呼吸道疾病的風險。(圖/環球敦品產後護理之家提供)

文/呂佳恆

月子中心是產後媽媽和新生兒健康的第一道防線,預防病毒快速傳播可謂至關重要。一旦出現群聚 感染,不僅影響產後媽媽的健康,更可能危及新生兒安全。環球敦品產後護理之家護理長曾琦媛提 醒,選擇月子中心時,除重視專業與服務,也應評估其預防感染的相關措施與設備,才能讓媽媽和 寶寶都獲得妥善保護。

全力預防新生兒染疫 月子中心每天一人發一件隔離衣」

在月子中心,做好預防感染的關鍵在於徹底阻斷病毒傳播。曾琦媛護理長指出,嬰兒室禁止飲食, 護理師接觸嬰兒前都須清潔雙手、全程佩戴口罩,並穿上該寶寶的專屬隔離衣;移動時,嬰兒車上 也有透明防護罩,以降低病毒侵入的機會。「更重要的是,我們的每位新生兒都有專屬於自己的隔離衣!」

以環球敦品產後護理之家為例,嬰兒室採大面落地窗,每日定時開窗通風,並配有全熱交換器,以 注入新鮮空氣來減少感染風險。每個區域也固定進行兩小時的紫外線燈消毒作業,全力守護新生兒健康。

▲近來各類病毒襲擊,環球敦品產後護理之家建議,爸媽在挑選月中時,應將有無預防感染等相關措施列入考量。〔圖/環球敦品產後護理之家提供〕

獨棟式建築、母嬰專用電梯出入檢查如「新冠大流行時期」嚴格

月子中心的位置與所處環境,同樣是準爸媽需要關切的重點。曾琦媛護理長指出,若月子中心座落 在人流複雜的大樓,群聚感染風險相對就會提升;而若規劃「獨棟式大樓」搭配母嬰專用電梯,能 夠將接觸人流的機會降至最低,對於母嬰的保護也能獲得最大程度地發揮。

另外,準備給媽媽與孩子的房間應使用「一對一獨立式空調」,避免空調串流造成病毒交叉感染。人員出入須如 同 Covid-19 時期般嚴格管制,包括工作人員、新手爸爸及訪客都必須量測體溫、消毒雙手、配戴口罩並填寫調查表,了解近期旅遊史後方能進入,以求全面防堵流感疫情。

為因應突發情況,環球敦品在嬰兒室內設置至少三間觀察室,並於嬰兒室外另規劃一處更大隔間與 足量防疫物資,可在疫情升溫時立即啟用,盡力將感染風險降到最低。「我們也備有獨立空間做為觀 察室,準爸媽大可以放心,即使疫情來勢洶洶也能做好萬全準備!」

▲為了做足感染管控,以環球敦品來說,除了在隔離衣上不共用之外,嚴格的人流管控與定期消毒,每日更會進行兩小時的紫外線消毒。〔圖/環球敦品產後護理之家提供〕

防疫機制百密仍有一疏 專家籲:新手爸媽務必做 1 件事

對於已經有一位大寶的媽媽,月子中心為避免兄弟姐妹互相感染,也有制定相關規範。首先,大寶 進出先量測體溫與消毒雙手,無感冒症狀方可探視媽媽;第二,與大寶互動時,媽媽應戴好口罩, 並在接觸新生兒前更換衣物與再次洗手,以確保安全。

曾琦媛護理長建議,若媽媽本身出現感冒症狀,月子中心也會安排媽媽盡量留在房內,新生兒則單 獨照顧,護理人員會密切觀察,讓媽媽安心恢復。這些措施皆是為了防止病毒在嬰兒之間傳播。

「建議新手爸媽一定要施打疫苗,才能更有效地保護寶寶!」月子中心雖然全力做好防護,病毒仍可能經由人員進出而流竄。曾琦媛護理長建議,準媽媽及主要照顧者務必施打流感、新冠以及百日 咳等疫苗,增強自身免疫力,也為新生兒提供更全面的保護。尤其接觸寶寶前,要確實落實「更 衣、洗手、戴口罩」三步驟,才能有效降低呼吸道疾病的傳染風險。

延伸閱讀:

連假返鄉保護好新生兒! 腸病毒「伊科11型」奪命風險高,醫籲家長:留意4大徵兆

以為只是重感冒! 新生兒染1病毒竟器官衰竭,醫示警家長:冬天是高峰期

延伸閱讀
台灣邁入超高齡化社會! 「全口重建」需求暴增? 醫曝手術治療差異:牙齒不一定要全拔
試管嬰兒為何會失敗? 醫揭常見4原因:胚胎正常不代表一定成功

查看原始文章

健康指南:守護心血管健康

保護心臟健康,降低死亡風險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超愛吃「1食物」!表妹婿20幾歲罹大腸癌 譚敦慈:絕對不吃

鏡報
02

莊人祥59歲罹胃癌!醫揭早期無症狀 「4大地雷食物」曝光

三立新聞網
03

吃個炒飯竟進ICU!專家點名5大「不能放隔夜」食物:這種細菌加熱也殺不死

鏡報
04

男子「尿尿分岔」慌了 醫:40歲以上注意!有癌變可能

鏡報
05

不用日行萬步!各大科學研究發現走路「這步數」就能燃脂、降血糖

健康2.0
06

不是害羞也不是不會社交!內向者分成4種 先搞懂你是哪一型

健康醫療網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