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失智症非單一病!早期徵兆易被忽略 醫:6個月內腦力退化快就要小心

每日健康

發布於 07月15日04:45

隨著人口老化趨勢加劇,失智症正逐漸成為臺灣社會不可忽視的健康挑戰。根據最新統計資料,目前全台約有35萬人罹患失智症,其中約60%至70%為阿茲海默症患者,顯示出這項疾病在高齡社會中所帶來的龐大衝擊。

圖片網址

失智症不是單一病:類型多元,症狀易被忽略

失智症是一組以認知功能退化為主要特徵的綜合症狀,包括阿茲海默型、路易體型、額顳葉型與血管型等多種類型。由於早期症狀如記憶力下降、性格轉變等容易與自然老化混淆,常被延誤診斷。醫界提醒,若於六個月內出現顯著腦力退化跡象,應立即就醫檢查。

血管性失智症:可預防的10%

約有10%的失智症屬於血管性,其發病原因與中風相似,與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及吸菸等危險因子密切相關。根據健保署建議,透過控制慢性病、戒菸、規律運動及健康飲食,有助於預防此類型失智症的發生。

新藥與創新療法帶來希望

在治療方面,今年6月臺灣引進針對早期阿茲海默症的單株抗體藥物,雖然仍處觀察階段,但已展現出延緩腦部退化的潛力。另有基因療法與細胞療法等創新研究正持續發展中,為未來治療提供可能突破。

從醫療到照護:家庭與社會角色不可或缺

林芳郁醫師之妻、整形外科醫師林靜芸女士亦曾公開分享照護經驗,強調早期發現與生活習慣改善的重要性。針對輕度認知障礙者,約有一半機會可恢復正常認知功能。她指出,對抗慢性發炎與身體衰弱,規律運動與營養飲食是延緩失智關鍵。

社會支持是抗失智的關鍵防線

失智症不只是患者本人的挑戰,更是家庭與社區共同面對的課題。專家呼籲,應加強社區資源整合與長照支持系統建設,讓患者能夠在熟悉的環境中得到妥善照顧,並減輕家屬負擔。

面對失智症,早期介入、全人照護與社會連結缺一不可。唯有全民共識與多元支持,才能讓臺灣高齡社會走得更穩、更有尊嚴。

延伸閱讀
櫻桃、李子「冬天吃」降血脂!研究揭示:同樣水果 季節不同效果差很多
心臟病隱形殺手!這3習慣恐致猝死 過量飲酒、久坐、睡太久風險倍增

查看原始文章

健康指南:守護心血管健康

保護心臟健康,降低死亡風險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超愛吃「1食物」!表妹婿20幾歲罹大腸癌 譚敦慈:絕對不吃

鏡報
02

莊人祥59歲罹胃癌!醫揭早期無症狀 「4大地雷食物」曝光

三立新聞網
03

吃個炒飯竟進ICU!專家點名5大「不能放隔夜」食物:這種細菌加熱也殺不死

鏡報
04

男子「尿尿分岔」慌了 醫:40歲以上注意!有癌變可能

鏡報
05

不用日行萬步!各大科學研究發現走路「這步數」就能燃脂、降血糖

健康2.0
06

不是害羞也不是不會社交!內向者分成4種 先搞懂你是哪一型

健康醫療網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