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啓明:公私協力製地圖 助台南清運廢棄石綿
(中央社記者張雄風台北31日電)颱風丹娜絲造成中南部許多石綿屋瓦毀損,若不當處置,石綿粉塵纖維有致癌之虞,環境部今天表示,將公私協力製作台南「石綿地圖」製作,清查風災受損的石綿建材,並協助清除。
環境部初估,嘉義縣市、台南市因風災產生廢棄石綿建材估逾1.5萬噸,台南就占約6成。已報行政院申請新台幣7.8億元,專案協助清除處理,並新增補助對象含畜牧場;另擬定相關指引,提醒清除處理時須注意事項。
環境部長彭啓明表示,在環境部已彙整石綿地圖的基礎上,針對此次風災,將會與民間協力製作新一份「石綿地圖」。
彭啓明進一步說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期間,民間團隊曾自發地製作「口罩地圖」,目前團隊成員與他聯繫,希望協助台南地區進行石綿地圖的製作,預計8月2日會去現場勘查;後續會再加上前進指揮所、地方環保局資料套圖,組成新的石綿地圖。
環境部化學物質管理署長謝燕儒補充,環境部之前與成功大學合作,透過無人機等方式,已掌握全台灣約9成以上的石綿瓦建築物地號位置,並將其納入管理系統,這些圖資詳細記錄了每個地號和縣市的石綿瓦位置,透過面積、厚度、密度來估算重量。
謝燕儒進一步說明石綿的危害性,初步可分為5個風險等級,空氣中雖會有石綿纖維,但風險最低;在用石綿瓦的建築中,若無破碎風險偏低;若有拆除、裝潢就屬於中高風險;建築工使用石綿是屬於高風險;最危險則是直接礦區開採。
謝燕儒指出,石綿瓦破損通常肉眼可見,若有破損,建議保持5公尺以上距離,10公尺以外更佳。
環境部資源循環署副署長林健三表示,雖然專案協助清除申請期限可至年底,但前進指揮所希望加速在1.5個月內將破碎石綿建材都收集完成;若石綿混雜到磚瓦,現場沒辦法分類,會先移到暫置場所再分類。
林健三說,針對災區的處理分為兩部分,建物已掉落石綿者會盡速清理並暫置;仍在屋頂上但需拆除的,會先勘查,並在拆除時派員現場等候,進行「即拆即運」;石綿的最終處置會打包掩埋,全台目前仍有60餘萬噸的餘裕量,足以應付此次因風災而清出的石綿。
環境部補充,石綿清理原則與程序掌握「三不二約」原則,不接觸、不敲碎、不洩漏,建議盡量保持完整片狀,不敲碎以避免纖維飄散;約定專業拆除(由專業廠商執行)及約定清運(透過環保局登記,盡速運走)。(編輯:陳清芳)1140731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