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宋思權寫下〈若我有一天失智〉22點願望,無數網友感動落淚
根據台灣失智症協會統計,截至2023年底,台灣約有超過31萬名失智症患者,且人數逐年攀升。面對高齡化社會,「如何好好陪伴失智的親人」正是越來越多家庭必須面對的課題。神經科醫師宋思權日前在臉書發表一篇寫給未來自己的信,假設自己若罹患失智症,想對親友說的話,感動無數網友。
「當我不再記得你,請你記得,我仍是你愛的那個人。」宋思權醫師溫柔而深刻地寫下自己若罹患失智症時,希望親人如何對待他的心願。這封「寫給未來自己的信」,不只是醫療專業者的提醒,更是一份誠摯的情感遺囑,在網路上引起強烈共鳴。
假如有一天我得了失智症,宋思權醫師寫下22條願望
「假如有一天我得了失智症,請幫我把這段話掛在我房間的牆上。我希望我還能看懂的時候,看見它,我會感到安心。等我看不懂了,它就成為你們愛我的方式。」
接著,他列出22條提醒親人的具體方式,從「請先叫我的名字」到「請不要把我當小孩」,再到「請讓我繼續做我喜歡的事」,每一條都展現出他作為醫師的理解、作為病人的設身處地,與作為家人的溫柔共感。
他寫道:「如果我活在另一個時間軸裡,請不要急著把我拉回來,請陪我待在那裡。也許那裡我比較快樂。」這樣的語句,為失智者被誤解、被催促「回到現實」的日常痛苦,提出溫柔的對話方式。
失智,不只是病理,也是關係的考驗
這篇文章讓大眾看見了另一種可能的照顧觀點——不只是醫療或身體照護的技巧,而是進入病人心理的「情感參與」。正如醫師所寫:「請你用你希望被對待的方式對待我。那時候的我,也許只剩下被溫柔對待的感覺還在。」這句話,在許多照顧者的心中引起震撼。因為太多時候,照顧變成一場責任或疲累,而遺忘了病人仍有感受。
喚起社會的同理心
這封信的最後,醫師寫下這樣的註記:「這是一篇跟未來可能失智的自己的對話,所強調的不是失智的照護,而是一個神經內科醫師換位思考的同理心。」他的呼籲,不只是為了自己,也希望每個家庭都能寫下「個人化的版本」,讓未來的自己也能被了解、被照顧、被愛——即使失去了記憶,也不會失去尊嚴。
延伸閱讀:醫界巨擘林芳郁失智5年曝光!曾是三大醫院院長,心臟權威,妻林靜芸首談照護心聲:「謝謝你,還願意留下來陪我」
這篇文章在臉書上被大量轉傳,網友留言表示:「看到一半就哭了。希望我也能這樣陪爸媽走過老年」、「這不只是醫師的信,更是每個人都該寫的家書」。醫師用專業與情感,為我們示範了什麼是真正的醫療人文,也提醒我們:愛,是最堅實的記憶。以下是全文:
我最摯愛的家人們:假如有一天我得了失智症,請幫我把這段話掛在我房間的牆上。我希望我還能看懂的時候,看見它,我會感到安心。等我看不懂了,它就成為你們愛我的方式。
1. 每次你走進來,請先叫我的名字,告訴我你是誰,否則我會先問你:「你好我是誰!」千萬別問我:「你知道我是誰嗎?」我可能真的不知道,那會讓我慌張。 2. 如果我活在另一個時間軸裡,請不要急著把我拉回來,請陪我待在那裡。也許那裡我比較快樂。 3. 如果我說我們要去老朋友家吃飯,或者提到早已過世的親人,請微笑,跟我一起相信那是真的。 4. 別和我爭辯。那個時候的我,真的分不清你說的對還是我記得的對。請用愛,讓我贏一回。或許我還依稀記得:「家是說愛的地方,得理且饒人」 5. 如果我認不出你了,請別受傷。不是我不愛你,是我的腦迴迷路了。 6. 如果我忘了怎麼用湯匙,別急著餵我吃飯,請幫我繫上圍兜兜,試試看能不能讓我用手吃些東西。我小時候就是這樣吃的。 7. 若你看到我焦慮、難過,請握著我的手。不要告訴我「不要想太多」,請陪我一起靜靜地坐著,或許可以一起唱首歌。 8. 請不要把我當小孩。即使我失去了語言或理解,我的靈魂還是大人。 9. 請讓我繼續做我喜歡的事:喝喝小酒、看點YouTube ,聽著有聲聖經。這可以勾起我許多美好的回憶。 10. 好漢好提當年勇,即使你已經聽過無數次,那可能是我唯一還記得的。 11. 如果我突然情緒失控,請別怪我。試著找出我不安的原因,那裡可能藏著我說不出口的痛。 12. 請你用你希望被對待的方式對待我。那時候的我,也許只剩下被溫柔對待的感覺還在。 13. 家裡請常備一點零食。如果我發脾氣,有可能是餓了但不會說。 14. 如果你們在討論我,請當著我的面說話,而不是像我不存在一樣。 15. 如果你已經無法全天候照顧我,請不要自責。那不是你的錯。我知道你愛我。 16. 當我住進機構,請記得來看我。你的臉,我可能忘了,但我記得那份熟悉的溫度。 17. 當我說錯人名、記錯事,請耐心一點。別嘆氣、別皺眉,那不是我故意的。 18. 請讓我聽音樂。我喜歡的旋律,可能會比我的記憶更長壽。也請幫我戴上助聽器,我想聽得清楚。 19. 如果我喜歡把東西帶來帶去,請幫我把它們放回原位。我不是小偷,只是需要安全感。 20. 請盡可能帶我參加主日聚會,我也許只是沉默坐在角落,希望我仍享受那份敬虔與盼望。 21. 請別吝嗇擁抱和握手。那些身體的連結,也許比語言更有力量。 22. 最重要的是: 請記得,我還是我。就算我不再是你記得的樣子,請你記得,我仍然是你愛的那個人。 當我還能清楚地寫下這些句子時,我願意為未來的自己先做一點準備。 願我那時候,能被這樣對待;願我那時候,也仍記得:我是有尊嚴的、被愛的,是神手中的人。 每個人都值得擁有他個人的版本,因為每個家庭與生活經歷都不同。這些文字只是拋磚引玉,應該鼓勵每個人寫出他自己心中的需求與體悟。 這是一篇跟未來可能失智的自己的對話,所強調的不是失智的照護,而是一個神經內科醫師換位思考的同理心。
累積會員Q幣,天天換好禮👇
延伸閱讀
.失智新藥來了!全台首例施打倒數,兩款標靶針劑,被證實可延緩認知退化速度.越早停止越好!失智症專家絕不做7件事:有助大腦維持最佳狀態
加入媽媽寶寶LINE@好友
孕產育兒新知不漏接
生活話題:豪雨轟炸中南部
顯示全部
留言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