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暴雨農田成水鄉澤國 滯洪池竟滴水未收 何文海:暴露治水隱憂
Newtalk新聞
近日西南氣流與熱帶低氣壓接連影響台灣,中央氣象署於昨(31)日針對台中、南投、嘉義等中南部地區發布大豪雨特報。根據目前統計,當日台中市太平、大里、霧峰等區24小時累積雨量突破350毫米,達一級警戒等級,南屯、北屯、新社等地亦傳出淹水災情,引發各界對當地滯洪設施成效的關注與質疑。
台中市南屯區中和里農田大面積積水成災,居民向市議員何文海陳情指出,農地上游雖設有兩座滯洪池,惟強降雨期間水位未見顯著變化,顯示滯洪效能失靈。何文海指出,該兩座滯洪池屬於單元四重劃區內「公兼滯」用地,平時作為休憩公園,一旦遇雨即應發揮調節雨水之功能,然而本次並未有效攔洪,反致下游農田受災,應徹查其設計與運作問題。
不僅中和里,市府先前在十三期重劃區設置的樂田公園、麻糍埔公園等滯洪池,也被民眾質疑未能在此次暴雨中發揮作用。昨(31)日台中市議員蔡耀頡也指出,太平區馬卡龍公園設有草地滯洪空間,但實際積水情形卻發生於遊樂設施區域,質疑滯洪區規劃失當,並呼籲水利局說明並提出改善方案。
滯洪池是人工設計的低窪地,平時可兼作公園或休憩區,遇暴雨則用來攔截地表逕流、控制洪峰流量,保護下游低窪地區居民免受強降雨衝擊。而台中市自 2015 年起,透過整體規劃增加累積滯洪量體,截至2018數據顯示已達累積157 萬噸,先前歷次豪大雨期間曾發揮良好效果。
然而,對比彰化縣近來整備的 12 座滯洪池,其蓄水量達 236 萬立方公尺,確實在近期降雨中有效改善淹水情況,並計畫年底前再添一座兼具停車與蓄洪功能的新池。這反襯出台中當前滯洪設施在維護與實際蓄排水效率上的不足。
對於滯洪池未發揮功能的質疑,台中市政府建設局與水利局尚未公開完整回應,但過去曾針對丹娜絲影響期間出現的大範圍積水與雨天排水失靈,調整側溝設計並更換 120 個集水井蓋,強化排水效率。議員們也呼籲市府應重新盤點全市滯洪設施運作狀況,公開滯洪池真實蓄水紀錄,並導入智慧水利系統進行雨量預測與即時調控,避免災情重演。
留言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