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結帳還太早】Pinterest 揭示,「人為確認」仍是 AI 購物信任關鍵
Pinterest 的執行長 Bill Ready 將 Pinterest 定位為「AI 購物助理」,這個定位強調了靈感啟發與個人化推薦,而非讓 AI 完全自動化購物。
近日在第二季財報說明會上,Ready 指出,雖然「代理網路」(Agentic Web)時代即將來臨,AI 未來或許能全自動完成購物,但這仍需要多年時間。他認為在短期內,用戶對於讓 AI 全權代購的接受度有限,人為確認仍然是建立信任和責任邊界的必要機制。
Pinterest 專攻「半自動化」,想當「有品味助理」
Ready 提出這個觀點,也是在回應投資人對「代理網路」衝擊的擔憂。
投資人擔心,如果 AI 未來能預先攔截用戶需求並直接結帳,Pinterest 作為「靈感入口」的地位會被繞過。但執行長 Bill Ready 認為,Pinterest 的價值恰好在於這種「半自動化」的體驗:它能提供 AI 推薦的便利,又保留了用戶親自確認的樂趣。
Ready 將當前的 AI 浪潮比喻為「寒武紀時期」,強調 Pinterest 的 AI 策略已在多處落地,包括 AI 驅動的推薦、視覺搜尋、對話式搜尋,以及提升廣告效率。這讓用戶覺得「Pinterest 就懂我」,因為它更像一個有品味的個人助理,而非全自動代購機器。
這種策略避開了尚未成熟的全自動代理風險,將資源集中在「從靈感到行動」的轉化品質,並以視覺語境與興趣來維持用戶黏著度與廣告成效。
「誤判」事件揭自動化審核與透明度風險
然而,Pinterest 近來也因生成式 AI 的低品質內容氾濫,遭到用戶批評。儘管官方已推出標註工具與過濾機制來試圖遏止,但有社群指出 AI 審核,導致大量用戶遇到審核不過的問題。雖然 Pinterest 將此歸咎於內部錯誤而非 AI 誤判,但這起事件確實也凸顯了自動化審核的風險,以及內部申訴透明度的重要性。
這些挑戰都側寫了執行長 Ready 的觀點:AI 代理確實正在擴張,但完全自動化的購物模式,仍受用戶信任與責任歸屬的不確定性所限。
觀察其他競爭者,也能看到類似的謹慎態度。例如,Google 在其 AI Mode 中推出的追價功能,需要用戶設定門檻並確認細節後,系統才會代為結帳;亞馬遜的「Buy For Me」服務也同樣保留了用戶明確授權與確認的流程。
這些案例都顯示,在功能迭代的同時,市場也必須同時控管責任歸屬,人類作為最終決策者的角色依然是必不可少的。
直到按下結帳鍵!消費者的購物旅程很重要
從財務數據來看,Pinterest 第二季營收達到 9.98 億美元,年增 17%,表現優於市場預期;不過每股調整後盈餘為 0.33 美元,略低於分析師預估。儘管如此,Pinterest 的用戶結構持續擴張,其中 Z 世代用戶佔比過半,男性用戶數量也顯著成長,為廣告主提供了更廣泛的受眾基礎。
Pinterest 將自己的定位明確為「靈感啟發+個人化推薦」的 AI 購物助理,而非全自動代購,藉由多模態與視覺搜尋來鞏固優勢,這個策略也符合當前的主流做法;如同前面案例,即使 Google 和 Amazon 等科技巨頭已上線 AI 代理功能,它們的設計依然保留了人為確認的流程,以維持責任鏈條與用戶信任。
關於生成式 AI 的低品質內容氾濫與審核爭議,凸顯了 Pinterest 需要在規模化 AI 與社群信任之間取得平衡,持續標註並過濾低品質內容、建立分層風險與人工審核機制,才能確保其購物旅程既高效也可靠。
【推薦閱讀】
◆ AI 代理太多個太亂?沃爾瑪決定把 AI 代理整合成 4 大介面
◆ 【人們可能不再進首頁】未來是「AI 代理電商」天下,企業該如何進化避免淘汰?
◆ 【包裹更快到】AI 成最後一哩路最強外掛:降成本、加速、還能防小偷
*本文開放合作夥伴轉載,參考資料:《TechCrunch》、《MEDIANAMA》,圖片來源:Unsplash
(責任編輯:鄒家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