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一支影片就停不下來?手機上癮讓她連工作都不保,專家警告大腦正在退化
早上醒來,你是不是第一時間就拿起手機?這時點亮的,不只是螢幕,更是一場針對大腦的無聲改造。事實上,手機早已不是單純的工具,它正在悄悄地重塑我們的大腦結構,甚至操控著情緒的開關。這場「腦改造工程」,你我都是受害者。
大家都知道,過度沉溺於手機會傷大腦,但要戒掉這個習慣,遠比想像中困難。對林小姐來說,這場「戒手機」的過程,幾乎是一場與大腦對抗的日常,「滑一支影片、看一條訊息,原本只是想輕鬆一下,卻成了完全停不下來的噩夢,」她說,這幾年她的生活彷彿被手機徹底綁架。
數位發展部2025年3月公布網路沉迷調查報告顯示,國內12歲以上民眾約有5.2%,具有網路沉迷傾向,沉迷網路比率7年來有顯著增長。有網路沉迷傾向者每天平均上網4.3小時,休假日平均上網更達6.5小時,較無網路沉迷傾向者平均2.8及4.2小時來得長。
調查進一步分析發現,「影片」是有網路沉迷傾向者在最近6個月最無法停止觀看、或使用時間最容易超出預期的內容,尤其以社群短影音、社群影片、追劇等類型最容易讓人深陷其中。
這樣的狀況,林小姐深有同感。雖然已年近60歲,她每天早上睜開眼的第一件事,是熟練地拿起手機,從查看訊息、瀏覽限時動態開始,接著觀看演算法推播的短影音、社群影片一支接一支,讓她不知不覺就陷入長達數小時的「無意識滑動」。
多巴胺讓你一滑再滑,大腦其實在「中毒」
長期沉溺於螢幕,不僅嚴重影響她的生活,也讓工作效率大打折扣。原本需要高度專注的文字工作,她以為滑手機只是短暫的舒壓,沒想到從此一頭陷入,難以抽身,最終不得不選擇離開職場。
然而,離職後,使用手機的時間反而更多。每天早上,她總對自己說:「這支看完就關掉。」這句話她一說再說,卻從未兌現。除了吃飯、睡覺和出門買東西,幾乎整天都在滑手機,「每天滑超過8小時,像是被手機牢牢綁住一樣,」雖然覺得自己在浪費生命,但就是停不了。
「感覺生活好像被螢幕吸走了,剩下的只有空虛和疲憊,」林小姐苦笑著說。
林小姐「一滑停不下來」的背後,正是大腦多巴胺在作祟。瑞典精神醫學專家安德斯.韓森在他所著的《拯救手機腦》一書中指出,手機讓人產生強烈的期待與快感,但並非真實的滿足,而是來自「獎賞系統」的錯誤訊號。簡訊、讚數、推播、短影音,都能刺激大腦釋放大量多巴胺,讓人忍不住產生「再看一下」的衝動。
許多人以為自己在滑手機,實際上,是手機在「滑動」你的生活。
研究證實:過度使用手機會改變大腦灰質!
2022年發表於《分子精神病學(Molecular Psychiatry)》回溯性研究,分析了15篇研究結果指出,長期大量使用螢幕裝置與社群媒體,會導致大腦灰質結構的改變。特別是針對成年人的研究顯示,重度使用智慧型手機或社群媒體者,其大腦灰質體積顯著低於一般人。
灰質是大腦中負責運動、記憶與情緒等關鍵功能的組織。當灰質體積減少,代表相關腦區可能出現退化,這類改變與其他成癮行為對大腦的影響非常類似。
醫師警告:這不只是成癮,更是大腦與生活的重組
正因為變化常在「不知不覺中」發生,手機已無聲地奪走每個人的生活主導權。「在資訊全面數位化的時代,手機早已內建在生活裡。當它變成我們接收所有訊息的唯一管道,它就不只是成癮,而是整個生活被它綁架了,」台中榮總副院長暨精神科醫師周元華直言。
過去大家以為「滑手機上癮」是青少年的困擾,但其實成年人、特別是中老年人,每天平均滑手機時間超過4小時的人愈來愈多。長時間使用手機,會反覆刺激大腦獎賞迴路,不只讓人愈滑愈停不下來,也會削弱專注力、情緒調節與記憶能力。
「當手機成為我們生活的預設動作,它早已不只是工具,而是正在逐漸改寫大腦結構與行為模式的『改造者』,」周元華進一步指出,手機對大腦的影響會隨年齡不同而改變,其中18歲以下青少年最為敏感,一旦神經結構受到干擾,難以逆轉。
未成熟大腦遇上手機,影響更難逆轉
研究顯示,大腦要到22歲才會發育成熟,其中0~6歲與青少年期是兩個關鍵的發展階段。若在這段期間過度沉溺於手機,不僅會影響語言發展與學習能力,還可能干擾神經連結與情緒調節,進而對專注力、記憶力,甚至人際互動造成長遠影響。
周元華觀察到,現在的小孩語言能力普遍下降,講話邏輯混亂、詞彙貧乏,這與他們長時間接觸短影音、習慣以表情符號取代完整表達有很大關係。
過度依賴手機也會削弱人的空間感與記憶力。周元華指出,長時間使用手機,許多人變得不記路、不認方向,「海馬迴不只負責記憶與情緒,還掌管導航功能。現在的人連轉個彎都要靠導航,久而久之,方向感自然會退化。」
有次他到台北參加會議,一時想不起方向,便向路人問路,沒想到對方第一個反應是立刻掏出手機查地圖,他搖頭說,「這讓我警覺到,導航交給手機後,大腦的空間功能正一點一滴被閒置與退化。」
同理心消失、語言退化,我們正在變成「手機ET」?
周元華形容,未來的人恐怕愈來愈像「手機ET」,手指靈活,卻難以表達與感受。他擔憂地指出,現代年輕人過度沉迷於手機,會造成假性同理心(Pseudo-empathy),看似關心、實則疏離,沒有真正理解對方情緒與需求,「對他們而言,螢幕裡的人也是虛擬世界的一部分,他們不再理解什麼是真實的情感。」
台大心理系拔萃講座教授、認知科學專家曾祥非也提醒,手機本身只是工具,就像金錢一樣,可以拿來做好事,也可能造成傷害。真正讓人上癮的,是手機裡的「內容」,尤其是社群媒體與短影音。
因為短影音透過快速變換的畫面與即時互動,強化了大腦的獎賞機制,讓人「無法長時間專注」。不過另一方面,它也可能訓練快速反應與掃描能力。關鍵是「你每天在手機上花的時間,究竟是在培養什麼樣的大腦迴路?」曾祥非提醒。
手機對銀髮族是敵是友?關鍵在「怎麼用」
雖然手機與網路使用,對銀髮族不見得都是負面影響,但也僅限特定使用。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老化研究中心主任斯摩爾(Gary Small )等神經科學家,早在2009年便發表研究《Google如何影響你的大腦》,分析55歲~76歲長者使用網路時的腦部反應。結果發現,網路使用頻率較高者在瀏覽資訊時,大腦前額葉活躍程度是低頻使用者的2倍,顯示適度的網路閱讀,可能有助於延緩大腦退化、活化認知功能。
不過,這項研究中的刺激內容是「閱讀與搜尋資訊」,與短影音那種快速滑動、即時刺激的形式不同。曾祥非說,若成年人長時間沉浸在短影音所帶來的感官轟炸與被動接收中,大腦的訓練效果可能大不相同,甚至會對專注力與情緒調節造成干擾,進一步影響睡眠品質。
好消息是,與兒童相比,成人的大腦仍具有可塑性。只要每天有意識地調整手機使用習慣,就有機會逆轉海馬迴與前額葉的功能退化,進一步改善專注力與認知功能。
英國2025年針對2,000名成年人的調查發現,有41%自認過度使用手機,其中超過三分之一正嘗試改變習慣。他們發現,當手機不再主導生活,不僅睡得更好,連情緒也變得穩定了,顯示關鍵不在於「用不用手機」,而是在於「怎麼用、用來做什麼」。善用手機反而能成為刺激大腦、培養專注的工具。
「就像 30 多年前,有人說『看電視會讓人變笨』,但問題不在電視,而是在看什麼,」曾祥非說。他指出,當手機從工具變成習慣、從習慣進一步主宰生活,我們的大腦也正在被悄悄改寫。學會主動使用手機,而非被它牽著走,或許才是對抗數位焦慮、重拾專注與快樂的第一步。
所以只要你願意意開始調整,每個人都有機會重新奪回對生活與大腦的主導權。
看更多》「腐腦重生:操縱與綁架,手機如何改造你我的大腦」專題報導:
延伸閱讀:
急診醫出身的細節控、深夜仍會回訊息!石崇良將成最年輕的衛福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