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五十年創作精粹!生命綻放的存在變化「黑潮:賴純純回顧展」
臺北市立美術館近日推出「黑潮:賴純純回顧展」,展出藝術家賴純純橫跨各時期的複合媒材繪畫、立體雕塑、空間裝置,以及創作歷程的相關檔案與文件等作品,呈現其美學映照於當代藝術的過程。
本次展覽標題以「黑潮」為名,呼應藝術家從1980年代起透過「黑」與多變色彩樹立自我風格,藉此傳達作品中深邃、多變卻一貫的特質。展覽透過四個子題梳理賴純純的創作脈絡「存在與變化」、「真空妙有」、「海洋與仙境」、「社會參與」,試圖回望從低限主義的精神至個人主體的追求,再至海洋美學與人文脈絡之連結,與公共藝術的社會性等議題,多面相折射出對於文化、身份與生命的探索核心。
堅持創作原創性 鮮明的個人色彩
「存在與變化」展示賴純純早年師承廖繼春,以及在日本、紐約學習時的繪畫作品,以及1980年代所開展出的個人風格。此時期創作深受林壽宇啟發,在造形與觀念上探索空間向度,其代表作《無去無來》(1986)以圓形切分的八塊壓克力板組合,並使用紅、綠、黃、黑等色形塑環境場域裝置,透過捨去雕塑的恆定而成就空間變化。
此外,本次特別將曾獲「中華民國現代繪畫新展望」優選作品《讚美詩》拆分於各展間,回應黑潮的流動意象,並企圖打造有別過往布局的視覺風貌;觀者在行走游移中,可窺見一與多、有形與無限間的辯證。
「真空妙有」展示賴純純1990年代初受到東方美學,以及自然素材啟發的繪畫及裝置創作。這段期間主要以拼貼繪畫,如《天儀》(1989)等作雖結合中國書畫的卷軸形式,卻不拘泥於結構規範。立體作品則多從媒材出發,找尋自身與土地關聯。
《心器》(1997)結合雕塑與行為展演,表現佛教心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教義;青、紅、黃、白、黑的佛像,象徵著元素五行及構成空間的五方,除表現出富有空間張力的敘事外,亦暗喻社會性的觀照與回返自我的沉潛。
資料及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
閱讀全文請點連結,到interior官網探索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