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低頭滑手機頸椎承受壓力比想像更危險 醫:嚴重恐癱瘓

NOW健康

更新於 09月05日05:37 • 發布於 09月05日06:00 • 辰蘊如 報導

【NOW健康 辰蘊如/台北報導】在人手一機的數位時代,台灣民眾每日平均上網時間高達7小時13分鐘,其中手機使用就占了4小時5分鐘,手機的使用時長占56.6%,「低頭族」已成為現代社會最普遍的生活常態。然而,一起發生在福建泉州的真實案例,為所有人敲響了警鐘:一名19歲的大學生因長期低頭工作與使用手機,竟導致椎管內血管破裂,瞬間從健康青年變成癱瘓患者,此震撼案例提醒大家「頸椎病」恐成現代人的文明病,頸椎健康絕不容輕忽。

數位時代健康殺手 嚴重壓迫脊髓恐致癱瘓

這名化名小東的大三學生,暑假期間在餐飲店打工,每天長時間低頭洗碗、擦桌子,工作結束後又回到宿舍趴著玩手機、打遊戲,每次持續2至3小時。儘管父母曾多次提醒要注意姿勢,但年輕的小東總認為自己「扛得住」,直到某天突然雙下肢失去知覺、胸部以下癱瘓,才驚覺事態嚴重。緊急送往泉州市第一醫院急診檢查發現,小東的頸椎C4至T1椎管內出現巨大血腫,嚴重壓迫脊髓。

台安醫院脊髓神經外科鄒駿龍醫師醫師解釋,長時間低頭會讓頸部後側肌肉承受頭部重量3至5倍的壓力,當肌肉長期疲勞時,壓力會直接作用於韌帶及椎管內血管。尤其患者若原本就存在血管畸形等潛在問題,更容易發生血管破裂出血,導致脊髓急性壓迫。

小心低頭族症候群 對頸椎造成傷害別大意

根據醫學研究,人的頭部約重4至6公斤,頭傾前15度,頸骨支撐的頭部重量增至12公斤;前傾60度令頸椎成直線,負重會便增至27公斤,達平日的5倍。這意味著當我們低頭滑手機時,頸椎需承受相當於背負一個8歲兒童的重量,長期下來對頸椎結構造成極大負擔。

根據健保署統計「神經根型頸椎病」發病率占6成,而近3年的頸椎椎間盤病變人數逐年上升,且有年輕化趨勢。醫師表示,「低頭族症候群」是長時間彎曲頸部使用設備會增加頸部負荷,時間經過會對椎間盤、神經以及伸筋群造成負荷,引起疼痛;頸椎病變不僅造成頸部疼痛,更可能引發多重健康問題。

鄒駿龍醫師強調,頸椎病的患者會有頭痛、後枕部疼痛及頸部肌肉僵硬等症狀,若持續惡化,可能出現肩膀痠痛、上背疼痛、手臂麻木無力等症狀;頸椎退化可能成為肩頸痛、頭痛、眼睛痛、落枕、上背痛、手麻臉麻、交感神經失調等併發症,更嚴重的情況恐致脊髓壓迫甚至癱瘓。

建立「數位健康意識」 養成正確使用姿勢

鄒駿龍醫師提醒,當頸部疼痛成為生活常態時,物理治療是低頭族症候群治療最有效的選擇之一,其治療方式包括姿勢教育、徒手治療、個人化運動計畫以及人體工學指導等。練習運用正確的肌肉群來保護關節和韌帶,是維持所有關節健康靈活的最佳選擇。

在日常預防方面,最重要的是養成正確的3C產品使用習慣:將手機或平板舉高至眼睛水平,避免長時間低頭;每30分鐘進行短暫休息,做些簡單的頸部伸展運動;使用電腦時確保螢幕頂端與眼睛同高;縮下巴運動可以訓練頸椎後側肌群的力量,建議每天進行3組,每組12下,每次維持3秒。

鄒駿龍醫師特別提醒,出現頸部劇烈疼痛且持續超過1週、手臂或手指痠麻無力、頭痛伴隨頸部僵硬、行走不穩或其他相關神經學症狀時,應立即尋求專業神經或脊椎外科醫師診治。不建議求助於非專業資格的民俗療法,以免延誤病情甚至造成更嚴重的傷害。在享受科技便利的同時,仍要記得預防勝於治療,現在開始關注頸椎健康,別讓科技成為健康殺手。

# 首圖來源/Freepik

更多NOW健康報導
▸10/4講座》高血壓不只是數字! 多重併發風險一次管理
▸健保30有成! 石崇良:從治病到健康、永續與健康平權

NOW健康:FBIGThreadsYT官方LINE醫級邦健康安妞 Podcast
❤溫馨提醒:歡迎轉傳「原始文章連結」分享,未經授權,請勿複製圖文轉貼本文。

查看原始文章

健康指南:保健食品迷思

保健品越吃越健康?專家告訴你真相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健檢紅字...醫認沒事「40歲女堅持檢查」 結果竟揪出癌王!

中天電視台
02

咳嗽以為是小感冒!醫:逾7成確診已癌症末期 示警「5大異常」快就醫

三立新聞網
03

每天喝3000毫升水!養生女精神反變差 醫揭關鍵:會生病

CTWANT
04

偏方不可信!老翁吃左手香 釀神經中毒!下肢麻木、大小便失禁

自由電子報
05

胃癌9成是「1原因」造成

NOWNEWS今日新聞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