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上班要記得喝水、上廁所。她尿這顏色嚇爛。醫:易傷膀胱、腎

今健康

發布於 06月02日01:10

工作繁忙或勤務關係,許多人上起班來就忘了喝水、上廁所,甚至是怕常跑廁所而憋尿、不喝水,國泰綜合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蔡樹衛提醒,當心這樣的習慣傷腎、傷膀胱。

她工作關係少喝水又憋尿,
排尿痠痛灼熱、尿出血尿。

日前一名28歲女性案例,因工作而減少喝水又憋尿,後來小便時感覺到痠痛及灼熱感,過一天後竟尿出紅色血尿。經檢查後為泌尿道感染。雖在治療後症狀緩解,但由於沒有將藥物服用完畢,過沒幾日又復發,再次檢查才把藥吃完而完全緩解。

上班要記得喝水、上廁所,
以免日久傷到膀胱、腎臟。

蔡樹衛表示,膀胱炎、尿道炎等泌尿道感染在生活常見,不喝水、憋尿都是常見原因之一,會使人在小便時產生灼熱、疼痛、尿不乾淨,也會讓人頻尿,情況嚴重時甚至血尿。

男生、女生都要注意:
一般而言,女性因為尿道較短又離肛門較近,發生泌尿道感染的機率會比男性來得高。男性則在1歲前風險較高、35歲後風險上升;前者是因為包皮過長等結構因素容易感染,後者則因攝護腺肥大,風險將近於女性。

別傷到膀胱、腎臟:
發現感染症狀應盡早就醫檢查,蔡樹衛表示,泌尿道感染會再加重,像是女性常見的腎盂腎炎,引起後腰背疼痛、發燒等不適,就是一種更進一步的感染。其他也包括慢性膀胱發炎、膀胱功能失調、組織破壞等等。而且感染情況嚴重也會較容易復發。

#國泰醫院 #蔡樹衛 #頻尿 #血尿 #尿道炎 #膀胱炎 #泌尿道感染

復發風險也要小心:
若是治療後,又開始憋尿、不喝水,或見好轉而自行停藥,也容易復發。尤其本就有結石、阻塞、慢性腎病等泌尿系統問題,或糖尿病、免疫失調等疾病在身,這些族群往往更不易治療、容易復發。

再忙也要喝水、上廁所:
提醒民眾,上班再忙也要想辦法喝水、上廁所。尤其工作是常態性生活的一環,並非偶爾,若經常憋尿、不喝水,長期下來恐怕傷害膀胱和腎臟。

#國泰醫院 #蔡樹衛 #頻尿 #血尿 #尿道炎 #膀胱炎 #泌尿道感染

上班再忙也要喝水、上廁所,
養成良好習慣防泌尿道感染。

多喝水、上廁所:
防範泌尿道感染,蔡樹衛建議,除了不憋尿避免細菌滋生,也要保持多喝水的習慣,每天至少喝2000c.c.以上的水,而若有心臟病或腎臟病則遵循醫師指示。

良好如廁習慣:
女性如廁後擦拭也很重要,擦拭應由前往後,以避免陰道或肛門細菌帶到尿道去。保持良好的排便習慣,也可以減少如大腸桿菌等致病細菌繁殖,幫助降低膀胱炎發生機會。

日常清潔及保養:
平常內褲不要穿太緊,注意透氣及衛生。性行為前後也可以多喝水、多排尿,如此也有利避免細菌感染。清洗私密處時建議用清水洗淨即可,肥皂或婦潔用品使用多了,可能改變陰道酸鹼值、增加滋生細菌風險。許多營養品也有利降低風險,如蔓越莓、益生菌、甘露糖等。

日常養成良好生活習慣降低風險,若真發現泌尿道感染症狀盡早就醫檢查,療程遵照醫囑完成用藥,以維護泌尿道健康。

#國泰醫院 #蔡樹衛 #頻尿 #血尿 #尿道炎 #膀胱炎 #泌尿道感染

《延伸閱讀》

.喝水5要訣更有助養生!營養師指好處,1招判斷喝得夠不夠。

.飲料改喝氣泡水助養生、減重!營養師教4觀念更有利健康。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健康指南:防癌行動GO

建立正確的觀念,了解如何預防及治療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小便的瞬間「碰」一聲…他的膀胱竟破裂了 手術見已嚴重纖維化!醫揭行為原因

鏡週刊
02

男子長期飲酒 小便突感腹部劇痛竟是膀胱破了

中央通訊社
03

70歲男回春「細胞年齡僅55歲」 7習慣幫大忙!

中天電視台
04

35歲女胃痛拖半年才就醫!醫一看搖頭:全都擴散了

中天電視台
05

薑還是老的辣!62歲媽媽快速瘦下18公斤 「只靠5招」驚掉網友下巴

中天電視台
06

「臉上3條紋路」恐是心臟病警訊!耳垂出現皺摺注意 1圖自測風險

常春月刊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