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管不等於放棄治療!ICU醫師陳志金揭3真相:別再指責家屬和醫生
奇美醫學中心加護醫學部主治醫師陳志金指出,民眾對急診及加護醫學常抱持錯誤觀念,到底什麼是「拔管」?拔的是什麼管子?「拔管」就是放棄治療嗎?《康健》編輯部為你整理完整說明。
不少人受到連續劇情節所誤導,常以為拔管就等同於「放棄治療」,讓不少家屬對於臨終的決策充滿疑慮、感到不安心。
奇美醫學中心加護醫學部主治醫師陳志金,10日在Facebook發文,破解關於急診與加護病房、拔管的常見迷思,希望能導正民眾積非成是的觀念。
醫揪3錯誤觀念:拔管、停止CPR跟你想的不一樣
1.ICU醫師是「加護病房重症醫師」,不是急診室醫師
陳志金指出,雖然同樣都要面對急重症的病患,但急診是醫院接收病患的入口,ICU加護病房則是醫院的後線單位,兩者並不相同,因此,ICU醫師也不是急診室醫師。
2.拔管未必代表病患即將死亡
陳志金說明,其實醫院內最常說的「拔管」,通常是指患者的病況改善後,經評估,可以「移除呼吸器的氣管內管」。另外,他也表示,日前看到新聞報導把「移除餵食的鼻胃管」稱呼為「拔管」,恐會導致民眾觀念更加混淆。
3.不做CPR,並不是放棄治療
陳志金表示,他多次解釋,「面對無法救治、心跳停止的病人,不實施CPR(心肺復甦術,包含壓胸和電擊),其實是讓病人自然的走(AND, allow natural death),並不是放棄治療!」
當無法救治的病人發生心跳停止,就已經是死亡狀態。陳志金認為,CPR治療不僅會額外增加病人痛苦,也沒有什麼助益。因此,若病患心跳停止後,家屬選擇不繼續CPR,並非放棄治療,而是「不再阻止死亡的自然發生。」
陳志金指出,這時不應該指責家屬「放棄」病患,「使用『放棄』這個字眼,是增加家屬的心理負擔、內疚與自責。」
別再說「拔管後死亡」,醫:是生命終止才拔管
陳志金在文中澄清:拔管並不是放棄治療、病患也不是「拔管後死亡」。當病患已無法挽救、失去心跳與生命跡象時,醫護人員才會進行拔管,而不是如大眾常誤解的「拔管後病人才斷氣」。
真正拔管後死亡的情況,其實是「撤除維生」。不過,他建議別再使用「拔管後死亡」這個說法,而應改稱「不治死亡」。
陳志金說明,「不治」並非醫護人員「不治療」病患,而是治療無效。病患之所以死亡,是因為病情已惡化到無法以醫療手段治癒,導致生命無法延續、自然終止,與「拔管」這個動作毫無關聯。
畢竟,奪走人命的是疾病,將死因歸咎於「拔管」其實是錯誤解讀,與事實不符。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