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富豪爆買日本寺廟求節稅 東京火葬場也遭中資壟斷
日本因少子高齡化衝擊,不僅衝擊到日本各種產業鏈,連傳統的宗教事業也接連出現後繼無人的困境,許多神社與寺廟正面臨廢社與廢寺的危機,但在此背景下,卻引發了中國人爆買寺廟的風潮。
日媒22日報導,日本寺社被定義為地方社區的聚會場所,由於其具有公共性,因此寺社或宗教法人都能享有稅制優惠制度。
日本佛教真言宗豐山派的天明寺住持鈴木辨望指出:「根據文化廳2023年調查,所謂的不活動宗教法人(無宗教活動但有法人資格的團體)竟多達4431個…現在已經出現一種趨勢,就是有人收購這些寺廟並非出於宗教目的,而是另有他圖。這是非常嚴重的事情。」
鈴木辨望說明:「寺院的境內用地、本堂等建築物都不需繳納固定資產稅。除此之外,如果成為宗教法人的代表董事,把寺院傳給下一代時也不需繳納遺產稅。對於想要逃避稅負的富裕階層而言具有極高的利益。於是,他們的目光便投向那些沒有繼承人或已經處於不活動狀態的宗教法人。」
鈴木坦言:「至於買下這些寺院的人,近來很常聽到有中國人收購的案例,但也有日本知名企業家或醫師的名字傳出。甚至還有傳聞說,茨城縣某座寺院被一位資訊科技業的富豪收購了。」
在收購宗教法人之後,將名下的不動產進行所有權轉移時,只要操作得當,依然可以免除固定資產稅與繼承稅。宗教法人的代表或董事沒有國籍上的限制,即使是中國人也能擔任。鈴木指出,透過這種手法「甚至可以達到數億日圓的節稅效果。日本各地的寺廟不僅僅是被日資收購而已,也有被中資收購的案例。」
包含中國人在內的外資為了鎖定寺院購買機會,甚至還布局喪葬場所。對此鈴木表示:「與寺院密切相關的火葬場,也同樣出現了外資進入的情況。在東京主要的火葬場中,公營的只有兩處,其餘幾乎都被中資企業壟斷。」
此外,一旦宗教法人被收購,為了讓其活動範圍擴大到任何地方,「有些住宅大樓原本根本不是寺廟,於是他們就在其中一處房間掛上畫軸,將該物件偽裝成寺廟,我有耳聞過這類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