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內

專訪馬世芳:曾被中國人舉報的時代見證者,想送給台灣音樂人和樂迷的話

報導者

發布於 05月26日08:58 • 文字 許詩愷 攝影 黃世澤 共同採訪/李雪莉、謝馥伊;核稿/李雪莉;責任編輯/張詩芸
台灣作家、廣播人馬世芳曾摘下各3座廣播和電視金鐘獎「最佳音樂節目」和「最佳音樂節目主持人」殊榮,也在台灣科技大學開設「文藝發展與流行音樂文化」課程,堪稱台灣最全方位的樂評人。(攝影/黃世澤)

在當代中國對外展露霸權野心、對內嚴加管控之前,它曾有過文化的黃金年代。2004年至2018年前後,彼時的中國藝文工作者「相對地」擁有較多創作空間,從音樂到電影,無數叛逆的、反諷的、充滿異議的聲音都能在「遊戲規則下」獨守一畝花田。
當年被中國樂迷譽為「台灣首席文青」的作家、廣播人馬世芳親身經歷過這波餘暉,他在台灣主持音樂節目,也常前往中國舉辦音樂講座。他樂於談論音樂如何反映、推動時代,這股分享藝文知識的熱忱卻成了中國有心人士的眼中釘,馬世芳最後遭上千名「小粉紅」進攻謾罵,就此選擇不再入境中國。
創造過交流,也體會過仇恨,馬世芳身為時代的見證者,如何看待中國十年來的劇烈轉變?對正在經營中國市場,又難以短期離開此舞台的台灣音樂人,以及曾為歌手發言而失落的台灣樂迷們,他又想說些什麼?

「這節目在哪兒可以看啊?」一位中國網友在專門分享藝文資訊的社群網站「豆瓣網」上提問,他想尋找由台灣作家、廣播人馬世芳主持的音樂節目《聽說》。當馬世芳在2019年被小粉紅舉報*為「台獨分子」,該節目的完整版在中國各大影音網站幾乎消失*,只剩粉絲私錄上傳的片段,成為中國樂迷私下口耳相傳的必聽節目。

舉報*:「舉報」為中國用語,語意大致雷同「檢舉」,但在中國社會脈絡下又隱含「監控」的意涵,向相關單位檢舉「不正確」的人事物。

幾乎消失*:該節目在中國的有聲節目平台「看理想」仍可收聽純聲音版,但其中兩集涉及被中國視為敏感人物的侯德健、陳昇,目前已下架。

總共32集的《聽說》自2015年開播,在豆瓣網上評價9.3分,由馬世芳主持、中國出版品牌「理想國」旗下的「看理想」平台發行,並在「優酷」影音頻道上架,內容從台灣音樂起跑,一路介紹到中國搖滾樂的早期歷史和西洋經典搖滾。

馬世芳會分析音樂背後的創作動機和詞曲細節,深入介紹「音樂如何捲動時代」,於是台灣戒嚴時期的禁歌、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時期、民主運動、西方文藝青年如何衝撞體制,這些主題都出現在他的節目裡,其中的言外之意則交由觀眾自行體會。

正因其內容獨具一格,不時有匿名者回覆那位網友的提問,他們把私藏的節目檔案傳到祕密雲端硬碟裡,靠email分享檔案連結,如此一人傳一人,在豆瓣網的留言串裡互相安慰,更有人寫下這段話:「我們是多麼寂寞的人啊,才會找到『聽說』,才會去聽『聽說』,才會找來這裡。」

結交這些氣味相投、懷抱理想的中國知識青年,是馬世芳當時常赴中國的最大動機。

從事音樂評論、主持工作逾30年,馬世芳曾15度入圍廣播和電視金鐘獎,至今摘下各3座「最佳音樂節目」和「最佳音樂節目主持人」殊榮。2010年開始,馬世芳經常受邀前往中國參加座談、演講活動,逐漸被稱作「台灣首席文青」,各地都有他的書迷和粉絲。

除了實體活動,馬世芳樂於在微博和網友討論音樂,主流與非主流皆信手拈來,話題涵蓋周杰倫的編曲巧思、五月天的成長歷程、陳綺貞如何開創女性創作歌手的新篇章⋯⋯吸引數十萬人為此追蹤。

還有許多中國聽眾會逐集分享馬世芳在台灣錄製的其他電台節目,他與音樂人對談時也從不迴避政治議題。雖然馬世芳訪問香港詞人林夕、中國民謠歌手李志的當下,並不知道這兩人後來會雙雙遭中國政府封殺,他的節目卻在無意中替時代做了見證。

「趁著『台灣』這塊招牌在彼岸文青心中還餘有若干價值的時刻,盡量發揮一點兒我島的影響力。」

當年《聽說》播映後,馬世芳寫下這段幕後心得,後來卻成為小粉紅舉報他「搞台獨」的證據。如今馬世芳已下定決心,不再入境目前的中國。

《報導者》邀請馬世芳接受專訪,完整談論10年間他對兩岸政治環境、藝文產業變遷的觀察。

來自台灣的他,如何在黃金年代和中國文藝青年交心

《報導者》(以下簡稱報):您在2011年開設微博帳號,逐漸在中國藝文界嶄露頭角的過程裡,您體驗的中國是什麼模樣?

馬世芳(以下簡稱馬):我第一次去中國是1996年陪家父去北京探親,再來就等到2010年,當時有非常多文化刊物,題目一個比一個硬,我翻開其中一份報紙副刊就嚇壞了,字比螞蟻還小,密密麻麻的。朋友跟我說明,那是應付審查的方法,就算有8,000字也要一天刊登完,絕不能連載,因為有可能第二天就被腰斬。

後來剛好遇上中華民國百年,中國知識界掀起「民國熱」,「理想國」在北京舉辦一系列文化沙龍,邀請中文世界各地的文化人對談,場場爆滿,我記得會場就在天安門廣場旁邊,走過去大概就是10分鐘內的距離,現在不可能辦這樣的活動了。當時有一位20多歲的年輕人在觀眾提問時非常激動,站起來大聲地問我們:「請問通往自由平等博愛的道路該往何處走?」

我們在台上就傻了,你知道嗎?他很焦慮,彷彿你現在不告訴他「出門右轉300公尺就是通往自由的道路」之類的答案,他可能就要瘋掉了。我去其他幾座城市辦講座,也常遇到像這樣的年輕人,那時候20多歲的世代,現在大概40來歲吧,我從他們身上感受到一種非常巨大的焦慮、壓抑,但又有著滿腔渴望。

於台北流行音樂中心展出的「唱 我們的歌 流行音樂故事展」呈現了台灣音樂的多元與包容性,其共同策展人之一便是馬世芳。(攝影/黃世澤)

當時中國媒體出版圈真的聚集很多滿懷理想、有見識、手藝好,非常優秀的人才,我很敬佩他們。可是這樣的人才沒過幾年(進入習近平掌權時代)就被剝奪了大部分的發展機會,很多人壯志難伸,甚至「潤」(Run)出中國,這段時間政治、媒體和文化環境變化太大了。

報:當時理想國是出版品牌,後來如何找上您做《聽說》這節目?

馬:大概在2014、2015年前後,出版審查愈來愈嚴格,做出版的風險愈來愈高,「理想國」創建影音部門,應該是想另闢新戰場,發展新的文化媒體平台,當時網路影音節目正在熱頭上,找資金也比現在容易。

我幾本書的簡體中⽂版都在「理想國」出版,他們就想到可以找我作⼀檔節⽬。畢竟流行音樂從來不只是流行音樂而已,音樂之所以會有那麼巨大的感染力,是因為它勾連到整個社會的集體情緒,那些歌原本可能是為了台灣、香港的聽眾創作,但最終感染了數以億計的中國人。

港台流行音樂傳到中國,剛好是文革後期到改革開放的年代,音樂帶給中國人民非常巨大的文化震撼。經過了文革,整個中國社會是沒有隱私權、強調集體主義,不被允許歌頌私我情感的社會,「愛情」甚至是禁忌詞*。那些歌重新啟蒙了不只一代人的私我情感,那是非常大的衝擊和解放。

「愛情」甚至是禁忌詞*:中國改革開放初期,港台與西洋流行歌曲曾被共產黨冠上「黃色歌曲」、「靡靡之音」的稱號,是不檢點的產物。

所以「理想國」就希望做一個節目,從這個共鳴的角度出發,談流行音樂跟社會文化的關係。

當年節目的流量大概是兩、三千萬,我看到這樣的數字覺得高到不可思議,雖然在中國,沒有上億流量就根本不值一提,但是它確實影響到不少我光憑寫文章恐怕無法觸及的文藝青年。我記得我去成都的書店演講,居然在路上被觀眾認出來請我簽名,我以前在中國從來沒有這種經驗。

被「專業舉報戶」盯上後,想著「還是試試看吧!」

報:當時這節目有遇到任何審查,要求下架或刪減嗎?

馬:例如有一集,我介紹了經歷六四天安門事件的台灣歌手侯德健,他在兩岸都是爭議人物,那集節目我當然沒有直接講「六四」,但聽得懂的人自然就會知道。當時侯德健已經在北京鳥巢體育館唱過「滾石三十」演唱會,照理說已經解禁了,但後來審查尺度再度收緊,他的名字又不能提,這集節目也就下架了,只剩YouTube還有存檔。

還有一集談「療癒之歌」,我播了以莉.高露的〈今晚天空沒有雲〉,這首歌的創作背景是在太陽花運動時期,立法院外聲援的群眾在深夜街頭疲累不堪,歌裡唱到「並肩相依,手勾著手,我們往後仰躺,淚水沾濕頭髮」。

《聽說》雖由中國平台發行,但攝影、剪輯、後製全都是台灣團隊在台北完成的,我們的團隊把太陽花現場的空拍影片剪進節目裡,原本中國播放平台那邊也沒意見,因為若不知道脈絡,其實也看不出那是什麼。但這集節目上架後就被人舉報,這段畫面只好換掉了。

《聽說》節目上線後,發行方在中國境內舉辦多場音樂講座,並由馬世芳本人親自對談,每場次皆座無虛席。(照片提供/馬世芳)

報:如果那名舉報者不知道照片來自太陽花現場的話,他根本沒辦法舉報吧?

馬:沒錯,在中國有所謂「專業舉報戶」,專門取締和檢舉別人的言行,我在那邊(中國)的朋友戲稱這群人往往會非常透徹、深入地研究有「反賊」嫌疑的東西。

我在深圳參加過一個獨立書店老闆舉辦的音樂節,他有時候會請一些很偏門、小眾的外籍音樂家來演出,觀眾通常也不會太多。結果這些活動一天到晚被小粉紅舉報,那個主辦的哥們半開玩笑地跟我說:他覺得舉報的人有真愛。

因為他看過對方的舉報信,每次都密密麻麻寫一大篇,跟當局解釋這名藝術家做過什麼事、出過什麼作品、講過什麼言論,詳細解說這個人的作品何以會腐蝕中國青年,非抵制不可。

那位老闆曾笑說:「都想拿舉報信來當節目簡介了」。我也覺得這現象挺有趣,怎麼會有人願意花大把時間精神研究你不喜歡的、你覺得危險,甚至深痛惡絕的作品,只為了不能讓其他人接觸到它?

報:除了明顯針對個人的舉報之外,您還遇過哪些審查的案例和細節?

馬:中國政府實施的「社會控制」到底是什麼?長在台灣的我們字面上好像讀得懂,但除非親身體會,我們是很難了解的。

像我第一次去北京是1996年,陪家父去探望奶奶,她住在一棟高樓裡,那邊住了許多老學者和眷屬,電梯裡頭擺了一張小板凳,有幾位阿姨24小時輪班,負責幫你按電梯上下樓。為什麼需要她們替你按電梯?其實她們的工作是記錄「有誰進出這棟大樓、去幾樓、哪一戶、待到幾點,」這就是社會控制的一個小小部分。

我在書裡寫到「國旗」,必須改成「青天白日旗」,但我覺得沒關係,意思到了就好。還有一次,我們錄《聽說》時做越洋直播拍外景,對方要求事先勘景,鏡頭必須避開所有國旗和「中華民國」的字樣,比方唱片封底「民國75年出版」就不能拍到。街頭要是有法輪功的招牌,更是非避開不可。

我在節目裡提到七〇年代台灣大學生畢業「出國留學」,字幕被改成了「出境」。其實這很荒唐,「出國」說的是去美國啊,緊張什麼,變成欲蓋彌彰。我倒也不會生氣,反正想表達的還是都表達了。

我們做《聽說》從第一季到第二季,就很明顯感受到審查愈來愈嚴,被要求修改的地方愈來愈多。這種事情的癥結,是中國的出版審查、媒體審查根本沒有標準,那是極權政體遂行社會控制的手段。他們不會告訴你紅線在哪裡,有時候寬一點,有時候緊一點,各地的審查尺度也不一樣,有時候北京最嚴,有時候上海最緊張,最後變成大家都要先自我審查,這就是統治者要的。

一個國家社會控制這麼嚴密,甚至鼓勵人民互相舉報,結果就是人與人缺乏信任,法治與契約精神難以立足,你永遠不知道政治風險什麼時候會來找你麻煩。

報:您當時如何衡量自己的風險?

馬:環境如此,你就什麼都不做嗎?還是得試試看吧。但老實說,我真的沒什麼風險,大不了就不去了,錢少賺一點沒關係──只是很多人不是我這樣的。很多人在那裡長期奮鬥,投入了感情、生命、認識同事和朋友,有團隊要養,甚至建立了家庭。

那碰到政治風險,遭遇威脅的時候,還能怎麼辦?假如換成是我在那邊長住,就算不為自己著想,也要保護身邊在乎的人啊。我真不覺得自己有豁出去對抗的勇氣,大概也只能夾著尾巴做人,盡量低調就是了。我很幸運,不用面對那樣的痛苦和難堪。

被貼上「台獨奸細」標籤,親身體驗小粉紅的仇恨動員

曾親自面對「小粉紅」的無理進攻,馬世芳慶幸自己當時有機會全身而退,也更理解在中國境內當一名知識分子、創作者、抗爭者是何其困難。(攝影/黃世澤)

報:2019年您曾經被舉報「台獨」,當時發生什麼事?您如何面對他們的威脅?

馬:當時微博有⼀位專業舉報戶,專門檢舉各種「港獨、台獨分子」,他是一個小網紅,還當過共產黨的地方小幹部。

此人舉報我「台獨」的材料*是我之前在台灣的幾場演講活動,我曾經參加(現任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的青平台基金會辦的講座,介紹台灣流行音樂歷史,他就藉此論證:「青平台是民進黨外圍組織,參加他們的活動,就是替台獨培養青年軍,所以你就是『台獨導師』。」這未免太抬舉我了!

材料*:關於舉報資料和信件,中國政府提供民眾「舉報材料」的格式範本來撰寫。「舉報材料」遂成一種專有名詞。

此人還找了一堆截圖「證明」我去哪裡演講,還特別引用我在《聽說》節目殺青後的感言,當時我覺得要發揮台灣的文化影響力,所以我說:「我私心想做的是類似於『心戰喊話』那樣的事,」我們兩岸生活環境不同、成長經歷不同,但很多感情是可以互相理解,甚至共通的。

結果那人抓著「心戰喊話」四個字,言之鑿鑿說我一定是圖謀不軌的「台獨」奸細。

報:您之後如何回應這些指控?做了哪些決定?體會到什麼?

馬:我沒有回應,因為任何回應都只會火上添油。從那一刻開始,我幾乎不再上中國社群平台發言。我的微博湧進幾百則辱罵的留言、還有成千上百條私訊,他們用盡一切激烈語言,拋來各種各樣的髒話、詛咒,甚至有不少訊息威脅要殺我全家。幸好,我那時候已經回到台北了。

一開始當然是很不舒服啊,怎麼會一下子要承受這麼多惡意?但我很快想通了,罵我的這些人,99%以上都不知道我是幹什麼的。他們沒聽過,也沒看過我的節目、沒讀過我的文章,他們根本不知道我是誰,只是在辱罵一個他們心目中虛幻的「台獨小雜種」。

那不是我啊,跟我沒關係啊,你去罵好了,我又不住中國,起碼人身安全是受到保障的。

這個經驗讓我很切實的感受到:在那樣一個言論受管制的社會,帶風向是非常簡單的事。假如當時我住在中國,那情況可能會非常糟糕,我會擔心有人來敲我家門,我可能會接到死亡威脅電話,也可能在公開場合被潑漆或羞辱,甚至遭到暴力攻擊,這都是很實際的恐懼。

發生這件事情(被舉報)之後,我好像更能想像,在中國一旦被貼上當權者不喜歡的標籤,日復一日承受的恐懼和壓力可能是怎麼回事。儘管和真正在中國的異議分子、抗爭者的遭遇相比,我這個根本不算什麼事。

報:不會覺得失去中國市場很可惜嗎?

馬:主持《聽說》酬勞並不算多,而我付出心血、專業換取合理酬勞,是天經地義的事,叫我免費去做節目怎麼可能,對不對?但我也要說,很多在中國從事媒體、藝文相關行業的人,心裡最在乎最在乎的事情,很多情況之下未必是錢。

中國超級大,十幾億人耶,你只要能找到比例上一點點氣味相投的受眾,哪怕只是一點點,像我的「一點點」就是兩、三千萬的流量,你就會有影響力,而且會持續不斷地擴散出去。

當然虛榮成分是有的,被粉絲認出來,合影簽名什麼,你說這沒有一點虛榮嗎,多少有一點。但我最在乎的是:我做的事,是他們真心需要、真心喜歡的,我能為他們的精神生活貢獻一些值得珍惜的東西,能為他們提供一些內在的所需。

開演唱會不就該是為了這樣的聽眾而唱嗎?小說不就該為這樣的讀者而寫嗎?電影不就該為這樣的觀眾而拍嗎?哪怕網路上總會有一些瘋狂群眾,難道你就不唱、不寫、不拍了嗎?

我完全理解想去中國發展的心情,當然可以去啊,我要是還能去,我也會去啊。因為我很想念在那邊認識的朋友,還有在各種各樣的演講場合,看到觀眾席那些一面聽,一面眼睛發光的一張一張臉孔。

他們會在演講結束之後,遞給我一封密密麻麻、掏心掏肺的手寫信。現在去不了中國,我不可能在微信和中國朋友聊敏感話題,也不可能在社群平台上看到他們說真心話。我很懷念那些日子,我們可以面對面,百無禁忌地聊各種各樣的事情。

無辜的人,今天已犯了明天的罪

身處文化審查中的創作者們總會把握機會鑽縫發聲,如同蘇聯時期盛行「抽屜文學」。馬世芳透露,中國文化人們也常用「戴著鐐銬跳舞」這句話自嘲。(攝影/黃世澤)

報:您認為在全球陷入保守浪潮,中國對台野心不斷膨脹的當代,文化還能達成什麼?

馬:那些年我去了中國不少地方,認識了許多朋友,從知識人、文青到樂迷,我一直以來的理解就是──共產黨的社會控制再綿密,媒體與出版審查再嚴厲,應該被知道的事情,想知道的人都會知道。

而你一旦知道了,那就“There's no turning back.”(無法回頭)。人生勢必會變得不太一樣。

一旦知道了,你就只能選擇,是要起而行動呢?還是要逃避?還是要做一個順民?不管怎麼選擇,都註定是痛苦的。

這是中國知識人宿命式的悲哀,在這樣的環境之中,大家有各自不同的選擇,有時候只能壓抑、逃避,趁機會來的時候行動一下,有時候實在沒辦法了,也得配合演出,說些違心之論,不管怎樣都痛苦。

不過大環境再壞,還是有許多人在嚴密的文化審查環境中,創造出震動人心的作品。有時候,藝術家能夠用比較抽象晦澀的方式,卻又比誰都精準地描述我們的集體狀態,或者替你說出、描繪我們感受得到,卻還講不清楚的事情。

那些幻滅、壓抑、不甘願,都可能變成創作的燃料。表面上或許是幻滅,但作品依然可以很有力量,他們有話要講,有意見要表達,那是壓不住的,不創作出來會瘋掉啊。

中國的文化人很喜歡講一個句子,叫做「戴著鐐銬跳舞」,就算帶著鐐銬,想辦法也要跳個舞出來,那個舞步依然可以是很動人、很震撼的。就像戒嚴時代的台灣也有審查制度,不也留下許多了不起的作品嗎?

報:當今創作者還有這精神嗎?

馬:Artist(藝術家)作為「公眾人物」的角色,和他們作為「創作者」的角色可以分開來看。作為創作者,愛做什麼都可以,並不一定要在作品裡扛起使命感;作為公眾人物,artist也沒有義務非要對公眾議題表態、行動不可。

真正重要的永遠是作品,不管那個人活成什麼樣子,最終還是得拿作品出來說話。至於創作者作為公民,當然可以對公眾議題表示意見,或是利用自己的影響力登高一呼,倡議行動、改變社會。

但我們也不需要把自己的信念都寄託在他們身上,要求我們喜歡的創作者也必須參與我們在乎的公眾議題。畢竟他們並不欠我們什麼,哪怕他曾經表態支持某些理念,經歷高強度、長時間的投入,人也是會累的。有時候會需要低調一點,回到私我空間休養生息,或者一段時間過去,在乎的事情不一樣了,也是可以理解的。

最糟糕的是什麼呢?是為了換取利益,無論是錢財或是名聲,而說了連自己都不相信的話,甚至站到了你曾經珍惜、甚至曾經鼓吹的價值的對立面。

面對壓力,你可以沉默,卻不應該說謊,無論如何不可以變成極權體制的共犯、幫兇,這是我個人的底線。

奪回詮釋的權利,不再為任何人的改變悲傷

毋忘音樂曾經帶給你的感動──馬世芳建議樂迷,別因為創作者的改變,否定你曾經在聆聽當下獲得的啟發。(攝影/黃世澤)

報:您曾經和樂壇好友、後進們談論過「底線」的問題嗎?如何看待共產黨針對台灣人的文化統戰?

馬:你永遠不知道他們(共產黨)的底線在哪裡,最可怕莫過於此,當你「大」到一個程度,有了利用價值,他們就可能出手要脅你,逼你表忠。

對於這種事情,我只有一句話:每個人都必須為自己的選擇付出代價。

你不可能不知道中國是什麼樣的國家,你不可能沒有想過這樣的事情會發生。你必須要有⼼理準備,⼀但事情發⽣,你終究得做選擇。做了選擇,就得付出代價。

許多曾經深愛他們的粉絲會陷入糾結,既不忍出聲苛責,又不甘繼續支持,有時候搞不清楚該不該罵,有時候又很想同情。也有許多人感到被背叛,從此斬斷情緣,把他們的唱片全燒了,或從此抵制他們的戲,再也不看了。

這些事全部發生在台灣啊,絕⼤部分中國粉絲根本不在乎你有沒有表忠好嗎?是中國政權以這種手段造成台灣的擾動和分裂,醞釀了很多的負面情緒,我覺得這才是最糟糕的事。真正最該譴責的,難道不是一天到晚逼人表忠的那個政權嗎?

報:的確許多台灣樂迷因此所苦,我們如何走出分裂,不讓獨裁趁縫侵蝕我們的認同和情感?

馬:也有人問過我這件事情,而我認為會感到「被背叛」,往往是因為你把很多期待寄託在他們身上,因為他們好像替你實現了什麼、說出了什麼。

那麼從此刻開始,就把這樣的期待拿回來吧,你期待他們為你說出什麼,你現在自己去說吧,你期待他們為你唱出什麼,你何不自己唱唱看?也許從一開始,就沒有誰有義務背起這些期待。

假如我們想⾛上「通往⾃由平等博愛的道路」,這條路⼀定很漫長,我們需要爭取更多戰友,而不是樹立更多仇敵,我們應該求同存異,而不是檢驗彼此的純度。

更何況在創作的世界裡,許多最美的部分是抽象、模糊、難以言說,甚至一說破就沒有價值的。創作信念和政治認同是不一樣的東西,有時候你甚至要接受一個artist的矛盾和遲疑。但也不是說,我們就要無條件地原諒、放下、Let it go,不是的。

所有的傷痛、心碎,感受「被背叛」,都是非常真實的。為什麼會這麼痛,這麼難過?因為他們曾經給過你那麼珍貴的禮贈,那個⼈曾經唱出你唱不出來的什麼,說出你講不清楚的什麼,你才會這麼愛他嘛,所以,要記住這個感覺。

記住這個感覺,假如你決定從此棄追,覺得這個人不值得再愛了,也不需要否定曾經得到的啟發與種種美好,畢竟那些感受還是珍貴的、依舊是真實影響過你的。

查看原始文章

更多國內相關文章

01

離奇!高雄司機「公車內暴斃」卡路中 死因仍成謎

三立新聞網
02

曹興誠稱「823讓民進黨去努力」 綠黨團回應了

上報
03

竹縣五峰雙龍瀑布 溯溪教練捲入「翻滾流」溺水死亡

自由電子報
04

說到做到!選前放話「罷免失敗就結束營業」 業者真的要關門了

三立新聞網
05

大罷免慘輸 沈伯洋認協調不力:我做得不好、錯在我

太報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查看更多

留言 258

阿輝
舔共失敗改舔綠 以上
05月27日04:04
藍天
綠共笑紅共,眼屎笑鼻屎
05月27日04:07
燕子(玉燕)
轟轟轟烈烈長串文,但知道馬先生是一個支持民進黨大罷免的就沒什麼好看的了!🙄
05月27日04:12
Ivy
台灣思想審查也是隨處可見,只是大部分的我們都是一笑置之,但發現越來越多不同聲音不是被約談就是被羈押,不知道馬先生怎麼看待呢?
05月27日04:11
Bruce Hu
蔡賴當政親友任官 更重用假公益善行的鳥態人 接近支持換獲取權利益舞台的 沒有選舉的期間 選完都當人民是個屁 這些政客咖小的鳥態樣 只花時間去弄美照,拍梗圖 不然就常常去巴黏著所謂的網紅 造成都賺飽飽的 還自以為是無敵鐵金剛 啥小都能嘴炮 政客弄得像演藝圈 演藝圈管到政治圈來 部份網紅兩邊的啥小事情都能管 出事就78毛的唉唉叫 這些咖小都需要年輕人支持 啃,把年輕人看得那麼簡單嗎? 做人還是要有點溫度 囂張不會有落迫來得久啦! 不是很會說謊話就能吃遍天下 一個疫情發展未滅蓋牌快五年了 紓困及疫苗還有隔離方案弄來弄去 就是不要看歐美日做法 非得要搞來搞去 理會都不理會大眾需要 咱們民眾百姓在眼裡還算個屁 底層民眾誰內心真誠關心 都在某取個人名聲及權利益而已 假鬼假怪裝模作樣的真小人一堆 只是沒選舉這些都是跩什麼樣的 都只能等用選舉機會給教訓的話 也是要讓這些政客咖小們 落選失去權利益的好好自我反省 那個健康自由裝死 還大剌剌參加國慶典禮真是荒謬 還開記者會主持節目 評論政治話題及女婿開法拉利的扁 不關回依法繼續執行嗎
05月27日04:03

顯示全部

最新消息

鄭秀玲批黃國昌迷失在權力追逐 籲國人勿信他滿口謊言

自由電子報

中鋼114年1至6月合併稅前淨損15億6763萬元

NOWnews 今日新聞

人蛇驚魂!台東婦聽「嘶嘶」聲探頭嚇壞 竟是眼鏡蛇闖家門

TVBS

國民黨啟動黨主席改選 基層將力促盧秀燕表態

中央通訊社

館長今赴澳門再嗆賴清德 綠委反問:去中國敢批習近平?

民視新聞網

菲勞利剪狠刺 女友臥血街頭

中華日報

戲水遭浪捲 少年遺體尋獲

中華日報

高雄公車清晨「詭停快車道」 司機癱倒車內叫不醒…送醫不治

太報

男嗆店家 墾丁大街爆鬥毆

中華日報

診所招牌掉落砸6機車

中華日報

台灣合唱團赴日遭撤國旗!黃捷怒揭「欺凌手段」嘆:中國又來了

民視新聞網

726大罷免慘敗!美學者分析華府態度 預測823第二波投票結果

自由電子報

YT不實報導!南市府嚴正澄清並籲善盡查證責

NOWnews 今日新聞

台中潭子住宅大樓疑似廚房起火火警 6人預防性送醫

中華日報

不與邪惡妥協! 鷹爸籲政院「堅拒執行違憲法案」:逼在野恢復憲法法庭

太報

父親節安全行南警提醒聰明防詐與安心守護

勁報

財經名人狂遭詐諞冒名 這4大關鍵字勿輕信

NOWnews 今日新聞

遭指為「台師大女足抽血案」共同主持人 北市大副教授發聲明否認

民視新聞網

新竹五峰雙龍瀑布溯溪 教練救學員溺斃

TVBS

青年前行、全力出擊 竹市青年事務委員交流延續參與公共事務行動力

勁報

氣瓶倒下壓傷腳背! 台籍遊客遭馬籍教練賞巴掌

EBC 東森新聞

中國邀川普、普丁一同閱兵?明居正還原勾結蘇聯史實:想搶奪抗戰話語權

風傳媒

館長將在中國設總部!網酸「體驗養套殺」:去對面會賺?

民視新聞網

驚魂!知名親子公園 醉漢隨機攻擊10歲童釀傷

EBC 東森新聞

共軍攻台北約會出兵?明居正看美軍歐洲司令示警「剩18個月」:態度很清楚

風傳媒

和平島社靈廟王爺海上遊江登場(圖)

中央通訊社

和平島社靈廟王爺海上遊江 基隆港郵輪會王船

中央通訊社

曹興誠籲放下823罷免讓民進黨努力 台中3罷團:續戰不放棄

民視新聞網

新竹五峰雙龍瀑布溯溪 1男子落水溺斃 家屬放棄急救

Yahoo奇摩即時新聞

台鐵南迴大武至瀧溪不通 地下水溢流入大鳥隧道釀電路故障

Yahoo奇摩即時新聞

苗栗竹南15歲少年沙灘戲水遭浪捲走 失蹤一夜空勤尋獲遺體

Yahoo奇摩即時新聞

高雄左營鴨肉店驚見老鼠爬上生肉 衛生局:業者坦承屬實將開罰

Yahoo奇摩即時新聞

高雄公車司機「停快車道上」猝死 民眾嚇壞急報案

EBC 東森新聞

賴清德出訪在即 府駁「美國關切罷免說」:訊息不實

上報

鼓勵更新招牌打造舊城美學 桃園市工務局:示範計畫區2年內全額補助

勁報

2026藍白整合難!黃國昌放話「新北議會內組黨團」 恐挑戰市長大位

台視

好心被雷親? 女撿「路中」垃圾 遭民宿業者飆罵

EBC 東森新聞
影音

好心被雷親? 女撿「路中」垃圾 遭民宿業者飆罵

EBC 東森新聞影音

賴清德傳8/4過境紐約 美方將關切大罷免?總統府回應了

太報

大罷免慘敗剖析「5大戰略」 吳崑玉:賴清德、林右昌責任撇得一乾二淨

太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