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子喬:藍白合成功、反共護台牌未奏效,總統可能釋出善意和解
第一波大罷免投票結果揭曉,24席國民黨立委、新竹市長高虹安的罷免案全部遭到否決。東吳大學政治學系教授蘇子喬指出,沒有任何一位立委被罷免,確實有點出乎意料。從結果來看,僅有7位藍委的同意罷免票達到門檻,更有7位藍委的不同意罷免票比上次立委選舉得票還高,這凸顯大罷免雖然確實激起一股民氣,但在「藍白合成功」與「反共護台牌未奏效」下,呈現一面倒的結果。
針對在野黨呼籲賴清德總統反省道歉、坐下來談,蘇子喬認為,總統及執政黨釋出善意和解的機會滿大,甚至可能提出內閣總辭,這些都有可能發生。
以下為蘇子喬以第一人稱受訪紀要:
「反共護台」在總統大選才有直接連結
過去的罷免案例,呈現同意罷免的選民有比較強的投票動機,不同意罷免反而是相對冷淡,以2022年的立委林昶佐罷免案為例,即使同意罷免票數高於不同意罷免,但因為前者未達總選舉人數四分之一以上的罷免門檻,因此罷免案失敗。
但從這次大罷免的結果中看到另一個現象,幾個「仇恨值」高的立委,包括台北市王鴻薇、台北市徐巧芯、新北市葉元之、台中市羅廷瑋、花蓮縣傅崐萁等人,同意票雖然都超過選舉人數四分之一的罷免門檻,但靠著不同意票數高於同意票數而免於被罷免。除了這幾位之外,還有台北市李彥秀與新竹市鄭正鈐也是如此。分析這個現象可以從以下兩個層面來看。
其一是「反共護台」論述在國會議員層級的罷免案未奏效。這次罷團的訴求或執政黨助攻時,主論述都集中在反共護台或抗中保台,以此為前提發動大罷免。罷團提到多位遭提案罷免的立委親近中國,甚至指控是「舔共」,而不是以這些立委問政或選區服務不佳為罷免理由,結果是全面失敗,這意味著「多數民眾對於這樣的訴求與論述不完全買單」。
雖然民進黨可能會說,罷免是由民團發起,但不可否認,不管是民團或民進黨都有意透過罷免扭轉國會多數席次,因此將反共護台拉至道德至高點,而從罷免結果全部失敗來看,這整個論述的過程是有點「踢到鐵板」,以此理由當作主論述不夠具備正當性。
反觀總統大選,近幾次反共護台都是主流議題,總統職位可以與這議題產生直接連結,但回到國會議員罷免,反而不被多數選民接受,甚至不願意過度以此當做罷免理由,從結果論來說,這是罷團或民進黨在策略上的失誤。
7位藍委得票成長彰顯「藍白合」成功
其二是「藍白合」成功,這次結果有7席立委的罷免不同意票,比他們當選立委時的得票還要高,顯示他們有獲得既有支持者以外的選票。仔細分析這7席立委,其中新北張智倫、桃園呂玉玲、桃園邱若華與新竹鄭正鈐,上次立委選舉時的對手都有民眾黨候選人(新竹為掛無黨籍的柯文哲妹妹柯美蘭),這次反罷免有民眾黨主席黃國昌到處站台助講,加上民眾黨前主席柯文哲被羈押的憤恨感,可能帶動不少白營支持者投下不同意票,成為墊高不同意票的主因。
這兩個因素加成後,這次大罷免結果一面倒,全數都罷免失敗,而民眾黨也因此守住唯二的執政縣市(另一為金門縣,但縣長陳福海當選時為無黨籍)。
但大罷免能成立,代表在各藍營立委選區中有一股勢力不小的反對聲音存在,只是在這次罷免中不是多數的那一邊。
朝野和解空間可能存在
雖然還有8月23日的第二波罷免投票,但經過第一波後,第二波更難罷免成功,民進黨勢必得面對這次挫敗後的檢討,包括立法院民進黨團總召柯建銘要負什麼責任?總統賴清德的「團結國家十講」是不是反助選?民進黨內堅持強硬路線的聲音會減少,執政黨還會這麼強硬嗎?我認為有調整的機會。
而在野黨才剛經歷一場驚心動魄的大罷免,雖然結果是好的,但過去在野黨就不斷呼籲要和解或希望總統賴清德放低姿態,如果因為逃過大罷免而轉趨強硬,我認為這比較不合理,反而有朝野和解的空間存在。
當然在野黨也不是省油的燈,肯定會提出一些要求,包括更換閣揆、或內閣總辭等。就看總統賴清德願不願意接受,甚至比照2000年總統陳水扁邀請國民黨籍唐飛擔任閣揆的模式,提出一個在野黨也能接受的閣揆人選。所以更換閣揆是有可能性存在,甚至是調整內閣重要閣員人選,這些未來都有可能會發生。
顯示全部
留言 1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