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台三角關係高度緊張 美智庫稱川普拒賴清德過境「對美台關係無實質影響」
美國總統川普向全球發起關稅戰,繼而展開與各國之間一系列貿易談判,藉此獲取令美方滿意的經貿條件,近期則被媒體披露,川普政府因為與中國之間的談判仍在持續,拒絕我國總統賴清德出訪中南美友邦期間,過境美國的要求,引發各界議論與批評,但也有專家指出,川普此時拒絕我方要求實屬合理,且對於美台關係「並無實質影響」。
華府智庫「昆西盡責經綸研究所」(Quincy Institute for Responsible Statecraft)研究員詹姆斯.朴(James Park),31日發表分析專文,表示根據金融時報(FT)披露,川普政府拒絕了賴清德在出訪拉美友邦期間,過境美國的提案,且最終導致這次出訪行程遭到取消,此舉引發了華府外交智庫與機構的廣泛批評,認為這樣的決定存在道德瑕疵,美國不應在中國威脅日益升高之下,背棄台灣這個長期的民主盟友。
此外,也有許多專家與前官員指出,這樣的決定會進一步削弱美國的嚇阻力,認為川普政府在此事上展現出軟弱且有可能屈服的態度,從而令北京的氣焰更盛。
專文認為,這些批判反映出各界合理的憂心,然而在美國目前外交重點放在與中國達成貿易協議的局面下,川普政府避免與賴政府高調互動也是合理的決策,且賴清德的過境,也有可能成為北京當局進一步升高對台軍事威脅的藉口,反而令台灣的處境更為嚴峻。
詹姆斯.朴指出,華府與台北之間高調的政治互動,一向是受到北京強烈反對的發展,認為此類互動是台灣推動「獨立」的工具,也是華府暗中支持台灣的證據;不過北京當局的反應,也會因為美台互動的程度、能見度、政治上的重要性以及地緣政治局勢而有所不同,當兩岸關係與美中關係相對穩定,且互動程度並未過熱的情形下,北京對於台灣領袖過境美國的反應往往較為寬容,大多止於言論上的撻伐,一旦兩岸與美中關係緊張,北京的反應則往往會更加激烈。
舉例而言,1995年時的美國柯林頓(Bill Clinton)政府,允許時任台灣總統的李登輝前往紐約訪問,並且在康乃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發表有關台灣民主發展的演說,北京隨即召回駐美大使,且藉此升級對台灣的軍事威脅,形成美中之間的第3次台海危機。
專文表示,隨著大國競爭的態勢不斷升高,美中之間猜忌持續加深,帶動了美中台三角關係的緊張,因此賴清德的過境訪問,極有可能引發北京方面高度激烈的回應,從而使美中之間的貿易談判出現難以預料的發展,因此,華府有可能是為了降低談判不可測的因素,選擇了不激怒北京的途徑。
此外,有鑑於美台之間過往的緊密關係,川普政府拒絕賴清德過境訪問,對雙方關係並不會造成實質上的影響,且不代表未來也將拒絕此類行程;因此,專文認為美台之間務實合作,而非僅具象徵性意義的出訪行程,才是雙邊戰略關係,以及美台聯手對中國進行嚇阻的最重要關鍵。
顯示全部
留言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