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太陽能龍頭去年悄裁3成員工 逾40間企業破產倒閉原因曝
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8月1日表示,由於許多新興產業出現惡性競爭情況,因此將著手打擊新興產業中盲目從眾導致一窩蜂的投資行為,專家預測,電動車、電池與太陽能板可能是未來打擊的對象。事實上,中國最大幾家太陽能公司去年就裁了將近3分之1的員工,而且自2024年至今,已有超過40家太陽能公司下市、破產或被併購。
路透社報導,2020到2023年間,由於中國將資源從低迷的房地產市場轉向曾被譽為「新三樣」的經濟成長引擎產業,分別是電動車、電池與太陽能板,讓中國太陽能板製造商以極快速度擴建新工廠,瘋狂擴展的結果就是供過於求引發惡性削價戰爭,再加上美國對中資持有的東南亞工廠產品加徵高額關稅,使困境進一步惡化,整個太陽能產業在去年就損失了600億美元。
中國國家發改委官員王任飛8月1日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在新興領域,我們將繼續鼓勵創新和適度競爭,但堅決反對盲目模仿,嚴格防範像一窩蜂地一擁而上或一哄而散的羊群效應。」國家發改委並未明確指出哪些新興產業將成為打擊對象,但分析人士預期,北京將優先針對曾被譽為「新三樣」成長引擎的高關注產業,電動車、電池與太陽能板,因為這些產業已被官方媒體點名捲入價格戰,準備出手干預削減產能。
報導指出,中國的太陽能與電動車等產業正陷入供過於求,以及價格下滑的連帶效應困境。中國企業隆基綠能、天合光能、晶科能源、晶澳太陽能,以及通威集團5家公司去年共裁撤約8.7萬名員工,平均裁員幅度達31%。分析人士指出,這些先前未被公開報導的裁員情況,可能是公司為了止損,調降薪資與削減工時後,導致員工自請離職與裁員交錯而成的結果,但目前尚不清楚今年是否仍持續裁員。
在中國,裁員是一個高度敏感的政治議題,因為北京當局將就業視為維持社會穩定的關鍵。除了隆基去年坦承裁員5%之外,其餘公司都未宣布任何裁員消息。美國投資研究機構晨星(Morningstar)分析師王成(Cheng Wang,音譯)表示,「這個產業從2023年底以來就陷入低迷。」並補充,「2024年情況其實更糟,而2025年看起來又更加惡化。」根據光電產業協會7月簡報顯示,自2024年以來,已有超過40家太陽能公司下市、破產或被併購。
多晶矽生產商協鑫集成(GCL)7月31日告訴路透社,幾家主要生產商計畫成立一個聯盟來控制價格與供應。該聯盟也正在籌組一個規模達500億元人民幣的基金,用來收購並關停約三分之一低品質產能。
天合光能董事長在6月的一場產業會議上坦言,雖然國家發改委在2月已呼籲暫停擴產,但今年仍有新項目啟動。這種拖延反映出產業整頓所需規模之龐大。知名投資機構傑富瑞公司(Jefferies)分析師Alan Lau估計,若要讓企業恢復獲利,至少需要淘汰20%至30%的產能。他表示,「中國有很多產業都有產能過剩的問題,像鋼鐵、水泥,但你很難看到哪個產業像太陽能這樣,整個產業已經連續一年半都在虧損。」並指出,雖然太陽能產業的規模僅約房地產業的十分之一,但企業層級的虧損規模卻與深陷危機的房地產產業不相上下,「這種情況極為罕見,也極不正常。」
顯示全部
留言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