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0」給民進黨上了一課
大罷免結果已定,台灣社會和穩如常。倒是執政的民進黨自726後士氣一瀉千里。823前盧秀燕的粉底液竟能引起內部傾軋,黨內心浮氣躁可見一斑。
賴政府上任一年來,政治上各人事案因藍白杯葛而空轉,對美關係上關稅並非全然操之在我,財政上從總預算案到普發現金也由不得己。面對內外交迫,其實民意不是不曾在執政黨。根據台灣民意基金會民調,726前,民進黨的政黨支持度仍有36-37%之譜,不但遠勝最大在野黨的21%上下,甚至還高於藍白總合的34%之譜。
但大罷免一面倒的結果顯示或許民意同情政府,卻不夠化為民氣為反藍白毀憲亂政的訴求買單。任何選舉挫敗的原因從不單一。縱然這一年來賴政府守護台灣的使命感不在話下,從對內強調全社會防衛韌性,對外端出賴十七條國安準則,乃至於政院高層不惜為台美關稅通勤於台北華府間皆是。但回歸人民直觀感受,政治菁英的使命感有餘,偏偏人民要的是有責任感的政府。從李登輝時代的「有我在,看我做,跟我來」到蔡英文時代蘇貞昌前院長的「有政府,會做事」等治理哲學所帶動的民氣相挺,皆證明選民或許會為領導人的使命感所感動,但終究是執政菁英所展現的責任感才夠安定民心追隨。
賴清德當然不是獨裁者。但有強使命感的領導人,更有責任透過政治能力折衝黨內外立場與利益衝突,並細膩進行政治溝通以處理人民情緒進而引導共鳴。若不夠落實到位,輕而淪為執政菁英自憐人民不懂其苦心,人民卻怨懟政府不夠同理心。重則難以有效運作權力,並產生專斷孤行的錯覺。於是在野如得東風相助般,以反獨裁為名來煽動藍白群眾反罷。相對的,綠營與罷團間看似同床又稱異夢。罷團堅持獨立自主行使公民權言之成理,但賴政府這一年高唱守護台灣的使命卻在應對朝小野大政治僵局上,策略方向不定又主事責任不明恐怕才是主因。例如這一年來,執政黨指控藍白為多數的立院擴權侵犯行政權,但徒見民進黨團苦撐待援,府院黨卻消極以對。如此形同默許立院成為國政決策中樞;又如上半年的共諜案深入國安核心,除依法嚴辦涉案人外,不見進一步政治處理。想起扁首任八掌溪事件,即便本質為重大社會不幸事件,時任總統與其團隊有清楚政治責任意識,果斷允時任副閣揆游錫堃下台以示負責,民怨方止;再如罷免後期,主帥親征後既稱雜質又稱要團結國家的矛盾,到726
前反普發一萬,選後加速發現金的荒謬。諸如種種暴露府、院、黨、黨團「有誰在,自己做,各自來」的不協調。也就不難理解何以民進黨與罷團間有分心沒分進、有合聲沒合擊。
兩輪罷免最終以31:0收場,突顯的不是罷免比選舉難度更高,而是主事者政治能力與政治領導力的軟肋。除了走馬換將是基本第一步外,更重要的大概可分三環策略重整旗鼓:首先,應擴大府、院、黨、黨團等四角溝通順暢並確保節奏平衡。立場整合才能腳步協同,才是負責任的執政黨;其次,只有負責任的執政黨,才能原則謙卑兼具地直面民意、有效進行社會溝通。不會落得內部方向飄忽、陣腳混亂,給人民莫衷一是的印象;最後,當民意與黨意形成默契,才有底氣面對在野。這才是所謂更大的民意做後盾。
民主時代,領導人的天職亦是桶箍。整合黨內,凝聚人民,團結國家。最忌領導人自顧使命而千萬人吾往矣,而千萬人則冷看其演獨角戲。草根起家的民進黨不該因連三任執政而失了應處民意與政治責任的擔當。這才是執政的責任感,先盡責任才有使命!
※作者為旅美國際政治學者,前民進黨駐美代表處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