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語媒體:在稀土領域,歐洲正在喪失主權
(德國之聲中文網)《商報》發表客座評論稱,中國在稀土領域的快速崛起,本來是完全可以預見的,但長期以來,歐洲卻對此一直無動於衷,以至於陷入了當前的被動局面。這篇題為《歐洲正在稀土領域喪失主權》的評論寫道:
“稀土危機展示了歐洲結構性的脆弱性:除了汽車工業之外,在風力發電設備、機器人、導彈定位以及無人機系統的制造方面,稀土也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當中國對其市場主導地位進行戰略性利用之時,歐盟所承受的壓力也在日益增大:歐洲必須建立儲備,推動本地的開采和精煉,並投資於相關原材料的回收利用以及研發替代性材料。
歐洲沒有更早在稀土領域采取行動,無疑是一次嚴重的戰略性失誤。早在15年前,中國在稀土領域的崛起勢頭就已非常明顯。原料開采早已不再是中國僅有的強項,在精煉環節,中國也在逐步變強變大,這當然也得益於歐洲企業先後將生產設施轉移至中國。就在上世紀 90 年代,法國拉羅謝爾(La Rochelle)公司還承擔著全球約 48% 的稀土精煉。
中國會將稀土領域的壟斷地位作為施壓手段,這一點早在2010年時就已露出了端倪:當時中國對日本實施禁運,稀土價格一度飆升了十倍。因此,如果說歐洲對中國的這一施壓手段一無所知,顯然是說不通的。更有甚者,‘歐洲顛覆性聯合倡議’(JEDI)組織很早就曾提請歐盟能源事務專員希姆松(Kadri Simson)關注磁鐵的依賴問題,並應推動歐盟自己的替代方案。
歐盟的回應是:依賴問題確實存在,並隨即將相關事宜轉交給了時任歐盟科研事務專員加布裡埃爾(Mariya Gabriel)。但這位專員及其下屬部門卻並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或許他們認為,到2028年制定下一個科研框架規劃時再采取行動也不遲。“
《商報》評論指出,當今時代,科研投資需要的是機動靈活和戰略眼光,而歐盟的官僚機構如不進行相應的改革,顯然已經無法承擔這一重任。評論最後寫道:
“鑑於中國今天就已開始將一些核心原材料作為施壓工具,並對歐洲的民用及軍事工業構成了威脅,因此,歐盟必須開啟研發無稀土磁鐵技術。
最後,我們必須徹底革新稀土精煉技術:現有精煉工藝會對環境造成極大的危害:需使用大量溶劑,消耗大量水資源,並會產生放射性廢料。發起雄心勃勃的研發計劃,現在可謂恰逢其時:要將稀土精煉工藝高度清潔化,並讓這一戰略產業重返歐洲。“
中國領導層並不熱衷於追隨美國的腳步
《新蘇黎世報》發表題為《中國想得到什麼?》的客座評論,作者為英國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Chatham House)中國問題高級研究員於潔(音)。評論認為,目前外界普遍相信中國正力圖盡快填補由日益民族主義和孤立主義的美國所留下的真空。然而,事實卻是中國領導層並不熱衷於追隨美國的腳步。評論寫道: “即便經濟能夠繼續增長,中國也依然會是一個相對聚焦自我、行動遲疑的超級大國。與美國不同,中國的內政及其經濟結構要求該國在外交上保持克制。中國的外交重點將主要集中在周邊地區與全球南方的經濟機遇上。
當今世界,既要面對美國實力的衰退,又要面對向多極化的過渡,中國將日益成為全球經濟的重力中心。但同時成為政治軍事以及經濟超級大國之間的矛盾,卻對各方都暗藏風險。中國和西方都有必要小心謹慎,以避免讓經濟競爭最終演變為公開沖突,因為沖突終究不會符合任何一方的利益。“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道。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