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夜貓文化到塑膠微粒飲食,《永續健康白皮書》揭 8 大失智日常習慣
台灣今年邁入超高齡社會,連帶推升失智盛行率,據推估,2040 年全台 65 歲以上人口占比將超過 30%,屆時失智人口將增至 68 萬人。研究表示,失智症並非老化必然結果,全球約 45% 的失智可透過 14 項可修正危險因子預防。然而,最新發布的《2025 永續健康白皮書》指出,國人在睡眠、飲食、運動等 8 個面向長期生活習慣不良,恐進一步加重失智風險及後續長照負擔
工研院健康樂活與智慧醫療照護聯盟與南山人壽連續 2 年追蹤國人生活習慣趨勢,並於昨(16)日公布《2025 永續健康白皮書》,發現與去年相比,失智超越心血管疾病,成為國人第二大擔憂疾病,僅次於癌症。臺北市立關渡醫院長陳亮恭《Lancet》研究指出,部分失智與可控危險因子有關,包括教育程度低、頭部受傷、缺乏身體活動、吸菸、過量飲酒、高血壓、肥胖、糖尿病、聽力損失、憂鬱、空氣污染、不頻繁的社交接觸、高膽固醇、視力喪失。
失智 8 大生活警訊,從年輕就開始侵蝕大腦
白皮書顯示,國人普遍存在 8 大不良生活習慣,包括久坐缺乏運動、晚睡又睡眠不足、蔬果攝取不足、嗜吃甜食與炸物、塑膠微粒暴露、體重過重、未定期看牙以及社交減少。其中,47% 受訪者每週運動不到 1 小時,逾 5 成每日久坐超過 6 小時;近 4 成國人午夜後才就寢,年輕族群「夜貓化」尤其嚴重,28% 睡不到 5 小時。
直徑小於 5 毫米的塑膠微粒暴露亦成為新興風險因子,調查指出,42% 年輕人每週食用微波食品,43% 每週飲用瓶裝水,64% 每週使用免洗餐具。近年科學家發現,這些塑膠微粒可能累積在人體內,引起內分泌干擾、發炎反應,進一步提高中風、腸道疾病與失智風險。
南山人壽總經理范文偉引用白皮書指出,睡眠呼吸中止症與膽固醇血症者的失智風險分別增加 43% 與 57%,而聽力障礙、缺牙、語速變慢、少社交等也都是危險因子,提醒民眾應依衛福部建議,每半年定期看牙醫、洗牙,每週參與社交活動,以避免失智找上門。
長照準備金缺口近 5 成,國人財務風險高
長壽不僅增加失智風險,也增加照護負擔。根據調查,國人平均預估長照準備金需求達 682 萬元,現存缺口仍有 329 萬元,其中逾 3 成年輕世代尚未開始準備。若以照護經驗者來看,平均每月支出約 3.3 萬元,多數家庭因此面臨龐大壓力。
陳亮恭建議,除了建立多元生活型態介入系統、實施系統性心血管風險管理、導入成本效益導向的實施策略外,亦可以「健康促進+社區支持+保險外溢效益」為主軸,整合商業保險與健保,建立失智預防與照護網絡,才能在超高齡社會維持國民健康與財務穩定。
文/周佩怡、圖/巫俊郡
延伸閱讀:
45%失智與 18 風險因子有關,國衛院:40 歲起循 5 守則護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