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SMA積極治療翻轉未來!專家揭黃金期介入關鍵 病友見證「進步有可能」

今健康

發布於 08月27日18:51

每年8月是「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關懷月」。SMA是一種罕見的遺傳性神經肌肉退化疾病,患者因為基因異常導致神經訊號無法正常驅動肌肉,進而造成肌無力、行動受限,嚴重者甚至影響吞嚥與呼吸。

在早年缺乏有效藥物的年代,許多患者只能依賴復健、輔具與支持性治療,病情多半持續惡化。然而近年醫療突破,已有三種「疾病修正治療」納入健保,能夠延緩病程,甚至改善生活能力。現在SMA不再是無藥可醫的絕症,透過正確的治療與長期追蹤,每一位病友都可能迎來不一樣的未來。鼓勵尚未啟動治療的病友與家屬勇敢踏出第一步,只要開始,改變就會發生。

基因異常導致肌肉無力 認識SMA四型

高雄醫學大學鐘育志教授指出,SMA是一種神經退化疾病,由於 SMN1基因突變,患者無法生成足夠的SMN蛋白質,導致全身神經與肌肉功能異常。嚴重時甚至會影響吞嚥與呼吸,造成進食困難,或因呼吸衰竭、感染而危及生命。台灣目前已確診的患者約有450人,依照過去的發生率(每萬名新生兒約1例),理論上應有超過2,300 名患者。人數差距的原因在於早期死亡率高,許多重症患者在嬰兒時期便已離世。

依發病年齡與症狀嚴重度,SMA可分為四型:

第一型:6個月內發病,占50~60%,其中80% 在2歲前過世。

第二型:可獨立坐、但終生無法獨立站立或行走,占20~30%。

第三型:學會走路後才發病,隨病情進展需依賴輪椅代步。

第四型:成人期才發病,較少見。

SMA 多在兒童期發病,99%的患者於18歲前出現症狀。不過,隨著疾病修正治療的問世與健保給付擴大,將有更多病友有望受惠並改善生活品質。

三種疾病修正治療 健保全數給付

目前國際間最受矚目的三種SMA治療方式,已全數納入台灣健保給付,讓病友不再因高額費用而卻步。目前台灣健保已給付三種SMA治療方式。其中背針治療(反義寡核苷酸藥物)與口服藥物(小分子藥物)都屬於「基因剪接調節藥物」:前者需透過脊椎注射定期施打,後者則是每日定時口服,兩者皆需長期使用。另一種則是基因治療,利用類腺病毒載體,將缺失的SMN1基因送入體內,一次性靜脈注射即可完成,終生僅能施打一次。

三種治療雖然機轉不同,但目的都是減少神經肌肉退化、改善病程。由於適用族群與年齡層各有差異,建議病友與醫師充分討論,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案。

越早介入效果越好 成人病友穩定病情減輕照護壓力

鐘育志教授呼籲,治療SMA必須把握黃金時期,因為越早介入,效果越顯著。SMA是一種全身性疾病,不僅影響運動功能,還會波及呼吸與吞嚥能力;及早治療,能同時改善運動與非運動功能,提升患者生活品質,甚至改變他們對人生的態度與家屬的照護方式。鐘教授強調,透過新生兒篩檢,多數患者在症狀出現前就能被檢查出來並及早治療。

但對於已出現症狀、甚至已進入成年階段的病友,只要啟動治療,仍能有效停止退化、維持功能。這對病人本身以及長期承擔照護壓力的家屬,都有重大意義。鐘教授也提醒,藥物之外,更需要搭配個人化照護計畫──持續復健、預防跌倒、積極參與活動,並維持良好的心理狀態,才能讓病友走得更長遠。

37歲SMA病友從封閉到開啟新人生

從無藥可醫到藥物問世 教授的40年堅持

鐘育志教授分享,一名37歲的男性患者,3歲前便能走路,但從小就容易跌倒。首次就診時,鐘教授只能告訴家屬「這個疾病無法治療」。隨著求學過程中運動功能逐漸退化,他的生活也變得封閉,連家人的鼓勵都無法讓他跨出一步。

直到近年出現治療機會,團隊多次主動聯繫並鼓勵他接受治療,連阿嬤都陪同到場。在治療後,他的生活能力出現顯著改善。過去連拿起熱茶壺都困難,如今能單手沖泡咖啡;更重要的是,心態轉為積極,甚至展開新戀情,迎接全新人生。鐘教授笑著說:「我們也真心祝福他。」

鐘育志教授回憶,1987 年他首次診斷出一名第一型SMA病童。這名病童是家中第三個罹病的孩子,前兩個早已不幸夭折。父親懷著最後一絲希望,請鐘教授確認病因。但在得知「目前沒有治療方法」後,父親當場痛哭:「為什麼你們可以診斷,卻不能治療?」這句話深深刻在教授心中,讓他明白,病人與家屬需要的不是病名,而是能改變命運的治療。自此,鐘教授立下決心,無論需要多久時間,都要為病友找到治療的辦法。

2005年,他推動成立病友協會,2007年引進非侵襲性呼吸器,減輕患者痛苦;2014年更參與全球臨床試驗,與病友並肩走過漫長等待。終於盼來疾病修正治療問世、並進一步納入健保,讓病程改變成為可能。

對於尚未接受治療或曾想放棄的病友,教授真誠呼籲:「這些藥物仍在持續進步,未來會更好。只要堅持下去,不只是為了自己,也是為了身旁的家人與照護者。」他分享,一位60多歲的阿嬤選擇積極接受治療,因為她相信只要病情不再退化,就能繼續自理生活,減輕兒子的照護負擔。對她而言,哪怕是小小的進步,都足以大幅改善生活品質與家庭關係。

「按下退化的停止鍵」 病友理事長的SMA治療心路歷程

台灣脊髓肌肉萎縮症病友協會理事長黃旭輝回憶,自己在小學前因經常跌倒,被帶到醫院檢查。當時醫師建議進行肌肉切片做進一步確認,但母親聽到「切片後也無法治療」後,選擇放棄探究病因。

多年來,他只能眼睜睜看著自己體能一點點流失──從能走500公尺,到300公尺、200公尺,直到18歲完全無法行走;從能自己洗澡、穿衣服,到連操作滑鼠的力氣都沒有,每一次退化都需要重新適應與調整心情。

「在沒有藥物的時候,明天不會更好,只會更糟。」他坦言,SMA病友必須比一般人更堅強。直到20多歲,為了弄清楚病因,他才首次接受肌肉切片,終於確診為SMA。他形容那一刻的心情,就像鐘教授診間曾遇到的父親一樣,知道孩子的病名,卻沒有辦法做有效的治療、那般的絕望。

多年後,他得知已有疾病修正治療藥物出現時,形容那一刻就像「在黑暗中看到希望的光亮」。2023年,他正式接受背針治療,僅僅一週便感受到改變。過去因無法自行翻身,全身重量長時間壓在背上,常痛得徹夜難眠;即便不捨,只能一再叫醒太太協助翻身,讓他心裡充滿愧疚。在治療一週後,他開始能自己翻身,不僅解除了身體痛苦,也讓太太得以安睡,最重要的是,他終於不必再背負「半夜打擾家人」的內心壓力。這份改變,讓身體與心情都輕鬆了許多。

「SMA病友的身體像裝了一個退化的倒數時鐘,藥物讓我按下了停止鍵。」黃旭輝理事長表示,積極治療不僅穩住病情,一些運動功能的小進步,也讓自己開始敢想像未來、重新規劃想完成的事,「不退,就是最大的進步。」他呼籲病友把握治療機會,因為在過去沒有藥物的時候,明天只會更糟;但現在,明天真的有可能更好。

《延伸閱讀》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跨科團隊整合照護,成大醫院邁入治療新里程!

.她從「只求不惡化」到「看見希望」!SMA 照護改變這群人的命運軌跡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健康指南:防癌行動GO

建立正確的觀念,了解如何預防及治療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小便的瞬間「碰」一聲…他的膀胱竟破裂了 手術見已嚴重纖維化!醫揭行為原因

鏡週刊
02

男子長期飲酒 小便突感腹部劇痛竟是膀胱破了

中央通訊社
03

70歲男回春「細胞年齡僅55歲」 7習慣幫大忙!

中天電視台
04

35歲女胃痛拖半年才就醫!醫一看搖頭:全都擴散了

中天電視台
05

薑還是老的辣!62歲媽媽快速瘦下18公斤 「只靠5招」驚掉網友下巴

中天電視台
06

「臉上3條紋路」恐是心臟病警訊!耳垂出現皺摺注意 1圖自測風險

常春月刊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